• 40阅读
  • 0回复

艺术“TV”与文化品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5
第12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艺术“TV”与文化品格
张永祎
名目繁多的“TV”忽然间成了艺术创作的时尚,从最早的“LTV”(文学电视),到后来的“MTV”(音乐电视),再到现在刚开始的相声“TV”、“TV”短剧等等,各种艺术样式都在争先恐后地向电视靠拢,且大有方兴未艾之势,给琳琅满目的艺术园林又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他艺术样式如此热衷于在屏幕上寻求一席之地呢?这多少与这些艺术处境艰难或受到某种局限有关。艺术要生存,就要拥有与它们相伴相生的欣赏对象,面对电视机前数以亿计的观众,其它艺术样式又怎能无动于衷?另一方面,艺术“TV”的出现,也可以说是电视通过兼收并蓄,不断充实自己的需要。电视是艺术家族中的后生,虽说它与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相联系,却是因综合了其他艺术手段之长才显得如此精神抖擞。在这个日新月异时代里,针对人们层出不穷的新需要,电视再以各种“TV”的形式,集影光声色为一体,熔多种艺术于一炉,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艺术“TV”是两种艺术嫁接的产儿,是一种非此非彼的新样式。如果仅仅着眼于弘扬某种艺术样式的本身,那么电视则仅是扩大传播范围的手段而已;如果仅仅着眼于电视的制作,那么精益求精的技术加工,也会冲淡艺术样式的原有韵味。它不可能是艺术与电视的简单相加,而只能是两种艺术的有机结合。只有在发挥两种艺术长处的地方上找到焊接点,取长补短,不仅可以淡化痕迹,而且更能使它们相得益彰。艺术“TV”要真正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样式,在制作的美学上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有贴进性。艺术“TV”制作应该是社会文化的选择、集中和反映,没有社会文化的支撑和呼唤,它是不可能出现也很难为继。因此艺术“TV”制作要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要主动地贴近人们的深层社会心理,不断沿着人们的情感思路,去理清现实的关系,观照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人生课题乃至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新趋势。
二是要有创造性。艺术“TV”的制作具有似真犹幻的双重品格,它一方面以传真见长,具有即时性和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因是二维空间构筑的四维世界,又带有不可触摸的幻像性。这种建立在物像性、影像性基础上的幻觉真实,无疑给某种艺术创造留下了非常开阔的空间。相声“TV”有时就是利用这种空间巧妙地把许多老段子的“原声”与新演员的画面结合起来,虚实相生,别有一番情趣。当然,创造的意义尚不仅是提供一种可资利用的艺术空间,更主要的应该是指避免千篇一律、不断创新的那么一种蓬勃的朝气。
三要有高雅性。目前不少“MTV”似乎都乐意在海滨浴场安营扎寨,走上镜头的都是一些身着三点式泳装佳丽,歌声飘出之际就是搔首弄姿之时,她们或仰卧沙滩,或沐浴海水,或嬉戏岸边……在这些“MTV”中绝大多数都没有起到对歌词内容进行诠释或延伸的作用,而仅是着眼于一些低层次欲望的刺激和适应。对此,高雅性就不能不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所谓高雅性,就是要以社会现实和民族审美心理为基础,以时代的精神为主线,要把那些有益人们的健康、向上的东西灌注在声音之中,洋溢在画面之上。只有以高格调的产品为号召,小小“TV”才会别有洞天,别具滋味。“MTV”《我爱五指山》、《长城长》等深受欢迎,与制作者的高雅格调不无关系,它们对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因此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