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银河”故里腊梅香——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李晓梅素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学界人物

  “银河”故里腊梅香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李晓梅素描
苏扩善范晔谭克扬
望着她瘦小的身材,听着她轻声慢语的叙述,真不敢相信李晓梅竟能够创造出那么多惊人的成果。
在“银河”巨型计算机的“故乡”——国防科技大学,女教授李晓梅14年从事巨型计算机并行算法理论与应用研究,推动了我国这一新的交叉学科的发展;主持巨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对我国突破巨型计算机研制与应用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承担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工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倾注着满腔心血。14年来,她先后获得国家级、部委级和军队特等科技成果奖16项(次),出版专著150万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4篇,培养出研究生14名。
30年前,李晓梅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74年8月,她撇下年近花甲孤身一人的老母,带着不满六岁的儿子,走进了茫茫戈壁,在那里,李晓梅很快实现了由理论数学到计算数学的工作转变。
1981年,国防科技大学承担的巨型计算机研制任务进入了攻坚阶段,急需补充软件人员。李晓梅放弃了自己即将获得的成果来到长沙,挑起了巨型机第一个大型科学计算的测试题——二维张量程序计算和组织亿次巨型机测试题重任。
李晓梅为之拚搏的,是将数学的新分支并行算法引入巨型计算机领域,让计算机在同一时间具有极高的信息吞吐量。
在研制“银河—Ⅰ”亿次巨型机的日子里,李晓梅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二维张量程序向量算法研制和向量汇编程序的编程和调试。她一个人完成的任务,竟相当于十多人的工作量。
“银河—I”应用软件重负未卸,1988年,瘦小的李晓梅又挑起了“银河—Ⅱ”应用软件主任设计师重任。这个软件系统非常庞大,需要60多万行程序。
并行算法,仍是完成高质量应用软件的关键。李晓梅带领全组将并行加速比提高到9倍多。不仅解决了“银河—Ⅱ”应用技术的关键,而且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理论成果,对全国并行算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研制进度,组织全国各大应用领域的考题,设计高质量的测试程序,成为完成“银河—Ⅱ”高质量应用软件的重要一环。
1989年底到1990年夏,李晓梅和同志们到全国30多个研究院所和有关院校了解各种题目的内容、方法及应用情况,同时收集了国内外基准测试题150多个。
1990年7月,素有“火炉”之称的长沙遇上了罕见的炎热。机房内外温、湿度的悬殊比差,使他们一天要经历几次季节的变换,人体的生物节律紊乱了。但“0”与“1”的符号却在她大脑中和计算机上有秩序地排列组合。她人更加消瘦了,腰椎骨的酸痛更加剧烈,逼迫她只能整天躬着腰。计算中心的同志看着她,心酸得直想掉泪。她毕竟是一个已过50岁的女人啊!
熬过一个暑假后,“银河—Ⅱ”的135道考题选出来了,这些考题包含着石油、能源、核武器、气象、计算空气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的总汇,代表着我国应用软件技术的水平,凝聚着科技工作者的爱国之情。
1992年11月19日,我国第一台“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李晓梅负责的软件程序,库软件并行加速比提高了4—8倍;多项技术指标均超过设计要求;中期数值天气预报预报一天气象,在“银河—Ⅱ”上只需运行413秒。专家们对这组数据的表示只有三个字:“了不起!”
“银河—Ⅱ”交给国家气象中心后,他们将程序继续优化,使运行速度提高了10倍,比引进程序提高了4倍,预报时间缩短了2/3,获得部委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之后又对部分模块进行移植、优化,结果令国际气象专家惊叹!
银河,因为繁星点点而闪耀;“银河”巨型计算机的故里,却因为有了李晓梅这样的默默无闻者的奉献而诞生一个个奇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