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山区“中巴”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故乡风土故乡人’95大学生寒假见闻征文

  山区“中巴”情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徐传强
离开家乡沂蒙山仅有一年,但感觉变化很大。家乡所有的事物都流露出一种特殊的韵味,而其中最使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就要数家乡的“中巴”了。
久居城里,看惯了报纸上有关个体“中巴”宰客的报道,因此一提起“中巴”心中便很不舒服。但这次回家的亲身经历却是另一种情形。
家乡的“中巴”同城里的一样,多是属于个体私营性质的。但这次回家我却发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现象:一对夫妇,一辆“中巴”。
我下了火车走出站口时,迎面便上来一些接客的“中巴”车主。其中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非常热情地招呼我,并主动帮我提包。本来不打算坐“中巴”的,但又拗不过她的热情,还是随她上了车。坐上车后发现,同这位女子一块招呼乘客的还有一位年龄相仿的男子。他俩来来回回招呼着乘客,而且还热情地帮着提包拎箱。一会儿的功夫,车便坐满了。据车上另一乘客介绍,在家乡几乎所有的“中巴”都是这样:丈夫开车,妻子售票。家乡的人们都习惯称他们为“夫妻中巴”。
据介绍,在家乡类似这样的“夫妻中巴”是很多的,因此他们彼此之间的竞争必然也是相当的激烈。不过沂蒙山的人都很朴实,竞争的手段也很实在:你对乘客面带笑容,我就对乘客笑脸相迎;你对乘客问寒问暖,我就帮乘客拎包提箱。家乡的乡亲们自然是乐于乘坐服务质量好的车了,如果哪家服务态度不好,那他就只好望着别家满载而归,而自己却只好守空车了。这样的竞争虽然激烈,但很友好,没有丝毫的火药味,因此“夫妻中巴”的服务质量也不断提高。乡亲们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进城赶集都喜欢乘坐“夫妻中巴”。
当我乘坐的那辆“中巴”行至半途时,车上的其他乘客便陆续下光,仅剩下我一人。此时离我家尚有七八里路,恰巧“夫妻中巴”到了自己家门。如果单独送我一人的话,真有点不值得,于是夫妻俩便拦住了后面来的另一辆“中巴”,仅简单商量之后,我便被这后来的“中巴”捎着往家赶。路上听“中巴”夫妇介绍,他们彼此之间这样的合作是经常性的,“同行嘛,就应该相互帮助。”仅此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沂蒙山人的真诚与实在。
车走得很快,转眼便来到了村子边,“中巴”夫妇和我友好地挥挥手便开走了。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心中升起一种对乡亲特有的感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