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大开放是一个伟大构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6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大开放是一个伟大构想
许德立
对外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开放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地构建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和根本战略过程中,阐明和主张的必须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观点。
小平同志提出“大开放”,不但指经济上开放,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还指文化上开放,把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拿来为我所用。他明确指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大开放思想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邓小平同志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得出一个精辟的认识:封闭必然落后,开放一定兴盛。他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
在开放与封闭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祖先既尝过开放的甜头,也受过封闭的惩罚。中国从3世纪到明朝中叶整整1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开放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中国人思想的解放带来了科学的昌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正如英国学者威尔斯说的:“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科学所缠迷而处于愚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从而才有了科学技术的坚实基础,使中国封建的经济从秦、汉到唐、宋、元历代经久不衰,从而才带来了“丝绸之路”的繁盛,以及郑和下西洋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兴旺。所以,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中说,由于开放,“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往往是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以前更是如此”。“在3—13世纪,中国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15世纪中叶到鸦片战争的300多年时间里,由于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无视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以至逐渐落伍。所以,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历史经验证明,不开放不行”,至少“五十年离不开开放政策”。
大开放思想是明察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远见卓识。中国经历了“文革”灾难后刚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同志就以深邃的眼光和博大的气度关注世界发展的趋势。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强力推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它呈现的重要特点是: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市场化趋势的加强,以及追求高质量、高效益和高富足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高科技在不同产业门类的广泛应用将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这次与科技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相应的产业升级,犹如汹涌澎湃的浪潮,激荡着世界经济,从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浪潮冲击下所产生的知识、技术、资金、市场的多层次的重构和转移,无疑会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接受外来投资和增加出口的机会,从而导致产业升级和实现技术的不断高级化。同时,由于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和边缘产业的出现和涌动,世界经济正在酝酿新的产业革命。经济文化时代的来临,相应地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以及人类生活带来变革。所有这些,正是我们这个经济、技术落后而又是大国、穷国的国家必须很好地抓住的机会。小平同志正是在纵观了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和详细考察确定中国在这一变化坐标中的方位后,才作出“形势逼人,迫使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论断的。
大开放思想是从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抉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在现阶段,实现这一任务的最佳选择是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因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国家强盛,人民富庶,才能使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辉煌,这是15年来改革开放实践所凝结的真理。所以,小平同志指出,对于这样的大方向、大政策,我们动摇不得。如果政策收了,变了,不但人民不答应,国际上也会对我们产生不信任。那样必定损害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的改革开放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开放”,“把开放的旗帜打出去”。这样,不仅可以使人民放心,还可以消除国际上对我们的猜测和担心,争取现代化建设有更好的外部条件,争取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以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提高国际竞争力。正是基于此,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因为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大开放思想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规律性认识。一方面,这是艰难探索结出的硕果。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摔了许多跟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验。先是照搬照套苏联模式,结果证明不行。再就是在全党的工作重心和方向的判断上出现致命的失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导致“文革”十年的历史大灾难。正是在经历了错误和挫折之后,才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才有了“文革”后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和伟大实践。而小平同志的大开放思想正是这些规律性认识的集大成。它从根本上指明了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航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历史里程碑。
另一方面,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开放思想是过去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所无法比拟的。它呈现的特点是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和不可逆转性。无论是对大开放的对象、内容和实现方式,还是就如何使中国这艘航船在改革开放的正确航道上胜利前进,小平同志都作了极其精辟和深刻的阐述。比如“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些规律性认识,把大开放思想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之上,从而愈益显见其博大精深。基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小平同志谆谆告诫我们:“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也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重要的是不要把中国搞成一个关闭性的国家”,“再就是不能重新回到过去那样,把经济搞得死死的”,“如果走回头路,只会回到贫穷落后的状态”。他还把这些认识概括为“改革不搞争论”,“开放不能关门”。“不搞争论,是我的一大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不关门,是为了吸收外面的好东西,迅速发展自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