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他从风浪中走来——记海军工程设计研究院青年工程师徐晓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6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他从风浪中走来
——记海军工程设计研究院青年工程师徐晓伟
关泠
今年31岁的徐晓伟对大海有一种特殊的眷恋。8年前,徐晓伟入伍来到海军工程设计研究院的时候,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学生兵”。这位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委实没有想到,走入军营不久,他就被派往南沙,与其他同志一起负责某工程的主体设计工作,从此与那里的风浪结下了不解之缘。
徐晓伟他们初进南沙是4月份,那正是当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甲板上的温度高达60摄氏度以上。到南沙的第一天,徐晓伟的脸、肩和颈背的皮肤就被紫外线“灼”掉了一层皮。
一个傍晚,他们执行完任务准备返航时遇到了意外,船搁浅了,几个人被困在礁盘上等待援救。没有通讯和照明工具,火柴也被泡湿了,半夜一起风,他们一个个冻得直发抖,只好相互依偎着半蹲在水里,轮流讲故事,以忘却饥饿、干渴和寒冷。午夜时分,礁盘上突然“哗啦”一声水响,一条2米多长的鲨鱼冲他们游了过来,是他们的腿脚被礁石划破后的血腥味把它引来的。大家急忙奋力轰赶。鲨鱼被赶走了,可他们也不敢往水里蹲了。等救援人员赶到时,他们已有十五六个小时滴水未进、粒米未沾。工地上正等待着徐晓伟这位年轻的工程师。他换掉早已被礁石划成碎片的工作服,简单包扎一下被珊瑚礁刺破的伤口,又乘着小船上工地了。
对徐晓伟来说,工程上的事比任何事都重要。有一段时间海上风浪很大,他们的船在海面上像片树叶被抛来抛去,摇摆的角度达40多度。徐晓伟晕船晕得厉害,吃什么吐什么,一连几天只能喝下一点水,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可是想到工地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作为设计单位的代表,他必须及时更正核算各种数据,并将结果一一通知下去,他便咬咬牙,让人用背包带把他绑在床上,强迫自己集中精力思考工地上的事。
在3年多的时间里,徐晓伟八下南沙,踏遍了那里所有驻防的礁堡,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37块伤疤。由于工作出色,他两次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有了那些令人终生难忘的风里来浪里去的日子,徐晓伟更加成熟了,他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走出南沙,他潜心于计算机网架设计工作,仅1994年就完成10多项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的网架设计任务。去年11月,他应邀参加了“全国空间结构学术会议”,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受到与会专家和代表们的高度评价。同时,他编制的《网架计算机辅助前处理程序》完善了原设计系统,达到国内领先地位。
如果在地方,凭借自己的才能,徐晓伟或许会有高出现在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收入,也的确有单位和个人以优厚的待遇动员他转业,可他说:“是国家培养了我,我没有理由只顾自己,不顾国家。”徐晓伟依旧穿着这身“海防蓝”,在蓝色的国土上挥洒着自己的青春热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