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福中“三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7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福中“三会”
潘智英
江西省寻乌县项山乡福中村,充分发挥“调解会”、“禁山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促进了全村精神文明建设。40多年来,该村未发生过刑事案件,多年被评为赣州地区双文明单位。
“调解会”
福中村,有120多户人家、560口人,为确保村里安宁,从50年代起,村里就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三老”组成的“调解会”。多年来,“调解会”一面着力于普法教育,一面强化民事调解工作,实行11名调解员分小组、屋场负责制的方法,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上村小组一位姓潘的年轻人沾上了好逸恶劳的恶习。一天深夜,他敲开村铝笔板厂王老板的门,强要200元钱,王假托借钱之机,向老党员潘茂生汇报,茂生当即找到小潘,狠狠地批评了他敲竹杠的违法行为,并认真给他上了法律知识课。最后,小潘认了错。如今,小潘已成了全村勤劳致富的好典型。40多年来,该村由于重视普法工作,防患于未然,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禁山会”
一段时期,村里盛行乱砍滥伐的歪风,而赣粤闽三省交界处的福中村更受严重威胁。为使全村1万多亩山林不受侵害,该村又组织党员干部建起了“禁山会”,进行义务护林。每逢春笋生长期,连65岁的退休老干部潘其奎都坚持日夜护林巡逻。有一次,他的一位亲属砍了一条小毛杉围菜地篱笆,他毫不留情地按《村规民约》罚了亲人20元钱上交村里。
下村一名姓刘的妇女偷挖春笋,经发现后,“禁山会”罚她放了一场电影,并在放电影时向观众作检查。
“红白理事会”
1985年,社会上一股红白事大操大办的攀比风愈演愈烈,为树正气立新风,当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潘海华主持建起了全省第一个“红白理事会”。理事会规定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无论谁家,红白事均不准大操大办。这年冬,贫困户潘其林的母亲去世,在理事会的带动下,全村家家户户都派代表带着鸡蛋礼物前往慰问致哀,几个村干部主持料理丧事,不收红包礼物,结果这场丧事仅花了不足百元。
10多年来,理事会为全村主持了100多起红白事,共为村民节约资金数十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