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乍暖还寒已是春——公共图书馆问题探析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乍暖还寒已是春
——公共图书馆问题探析之一
杨明方李新彦
编者按: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很多图书馆经费不足,读者减少。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复杂,本报从今日起推出这组“公共图书馆问题探析”文章,一共三篇,分别从经济、社会、公众、图书馆自身等角度作一番探讨,谨供大家参考。
公共图书馆,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是“面向社会开放的文献信息机构”。公共图书馆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其发展状况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今天,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正处于一种令人亦喜亦忧的境地。
“春天里的冬天”
据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介绍,新中国诞生的一九四九年,我国只有公共图书馆五十五所;目前,仅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就有二千五百七十九所,另有七十七所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一百六十多部汽车流动图书馆,以及为数众多的乡镇(街道)图书馆。各级政府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一九八○年是五千六百万元,一九九三年则达到四点三亿元,预计一九九五年将比一九八○年翻三番。党和政府的关怀、经济的发展,使公共图书馆事业迎来了兴旺繁荣的春天。
然而,另一个令人忧虑的事实也同时摆在人们面前:近几年,很多公共图书馆在受到冷落——
北京图书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一九九四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书刊外借分别比上年减少六百八十三万人次和九百三十六万册次。
据文化部图书馆司统计,目前全国平均每馆年购书费为四点一万元,其中,省级馆为九十六万元,地级馆为六点五万元,占图书馆总数百分之八十五点三的县级馆只有零点八万元,全国有一千二百一十二个图书馆年购书费在五千元以下。
一方面红红火火蓬勃崛起,另一方面却在建成之后经费拮据、处境尴尬。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这种喜忧参半的局面,很多图书馆馆长无可奈何地称之为“春天里的冬天”。不过,一九九四年岁末揭晓的全国公共图书馆首次评估定级结果,让我们在这冷峻的事实背后看到另一幅图景……
经济是基础领导是关键
由文化部图书馆司组织实施的这次评估工作历时将近两年,是对建国以来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一次全面检阅。
评估工作根据馆舍、经费、馆藏图书、管理手段等指标,对二千多个地县图书馆作了等级评定,达标馆占百分之五十三,而未达标馆绝大部分在西部。评出的六十八个一级馆中,西南、西北九省、自治区总共只占六个,其中包括重庆市的三个区馆;而广东、上海就各有一级馆十三个,江苏也有十二个。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一年仅购新书三千册,深圳图书馆年购新书却达两万多种十万多册,广东图书馆已于去年末将拥有数百台计算机的多媒体“电脑图书馆”正式向社会开放。内地与沿海的差别也不仅仅体现在经费、藏书上。内地很多省馆每天只有读者四百至一千人次,而广东省馆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佛山图书馆每天读者没少过三千五百人次,深圳图书馆更达五千多人次。
“经济发达地区图书馆事业普遍比较兴旺”,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杜克深有感触地说,“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怎么也离不开经济发展作后盾。”
然而经济并非唯一的原因。这次评估同时对全国省级图书馆进行了排序,地处大西北的甘肃馆却超过很多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排名第五。原因何在?据甘肃图书馆馆长潘寅生介绍,甘肃省委副书记孙英认识到“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是无法估计的”,便特地批示将省馆年购书经费翻番增拨到一百六十万元,从而大大改善了办馆条件。
刘德有指出:“图书馆要发展,经济是基础,领导是关键,而在目前,领导的作用更重要。各级政府有些领导同志对文化重视不够,或者说只看重具有轰动效应的娱乐性的艺术文化,而忽视图书馆这种公益性的知识文化,致使很多图书馆困窘冷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