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风景这边更好——“偏转”集团创造高效益扫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7
第2版(经济)
专栏:

  风景这边更好
——“偏转”集团创造高效益扫描
本报记者刘桂莲
陕西咸阳偏转集团是以高效益出名的。这家以生产彩色电视机偏转线圈为主的企业筹建于1988年,是陕西显像管总厂的配套工程,1990年投产。投产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7亿元,实现利税1.3亿元,产值、利税每年以60%以上的速度递增,进入全国250家产值利税率最佳企业行列,位居电子行业第3名。
转机建制,按新制度运行
以改革的精神抓制度建设,解决了人的积极性问题,这是“偏转”成功的公开秘密。从1991年开始,这个企业进行了干部人事、劳动用工、分配制度三项改革,成立了集团公司,推行股份制,建立起一套新制度,企业按新制度运行。实行干部、工人动态管理后,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只是看资历、文凭,而是看才能和贡献,使每个职工都享有竞争和发展的机会。4年来,先后有19名干部被安排当工人,有30多名工人到干部岗位工作,9名工人被提拔为中层领导。
分配制度上,集团也建立了企业内部工资市场化的制度,各独立经营核算单位的工资总量,主要同产量、质量、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劳动生产率进行挂钩,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基本,人人心中有市场,一切围着效益转的局面。这种管理机制,把利润指标分解到每一个创收环节,企业工人的收入也随之拉开了档次。在企业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原则下,将职工工资划分为消费性工资和投资性工资,将效益工资部分作为职工向企业投资入股的资本,将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紧紧捆在一起,为工人参与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条件,从制度上保证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心。1992年底企业提前还清了第一期贷款的本息。1993年利用自有资金,上二期工程。从1990年到1993年,固定资产规模扩大一倍。企业扩张,向市场要效益
集团总经理杜庆松认为,在公有制条件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除发挥企业的领导者和工人的积极性,还需要具备外部的政策环境。
咸阳偏转集团是从配套厂的角色起步的。企业一投产,就处于产品单一、用户单一、受制于人的境地,企业债台高筑,人均负债18万元。
1992年,这个企业利用其被列入全省新机制试点单位、咸阳市无主管局企业试点的条件,抓住经营自主权落实这一最基本的条件,从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开始,到抓职工队伍建设、内部管理,到实现原材料国产化、扩大规模,都由企业自己决定。1993年以来,仅原材料就节约资金500万美元,相当于1990年进口原材料价格的总和。1993年,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和部分贷款,投资6000万元,将偏转线圈的生产能力增加两倍,产品在国内市场覆盖率达到1/3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彩色电视机偏转线圈生产基地,并开始打入国际市场,实现了龙头产品的规模效益。
多种经营滚动发展
为求得企业有一个更快、更全面的发展,集团确定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滚动发展的方针。以偏转线圈为主导产品,开发新产品,发展新项目,与日本、韩国、香港、意大利等合资、合作,建成8个合资企业,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机会和营销机会,利用两种资金、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到出口有产品,合作有伙伴,市场有客户。通过与国外伙伴联合设计、合作生产,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高档,走出了一条引进软件——消化吸收——硬件加工——出口创汇的路子。
咸阳偏转集团公司具有非常强的扩张能力。目前集团公司下属有8个企业和2个工厂,共注入2亿元资金,形成年产500万只偏转线圈、30万架宽幅照相机、500吨阻燃聚丙烯及550吨特种漆包线的能力。
生产能力扩张,市场也在扩张。现在,集团有5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争取5年内2/3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向着集电子、化工、原材料及第三产业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