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图书编校质量亟待提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0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图书编校质量亟待提高
郑根岭
一本只有二百来页的散文集,印刷错误竟达三百四十多处,甚至有好几处大段的遗漏,有的地方与原来的意思正好相反。书被印成这个样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周国平十分痛心,深感对不起读者,因为散文是最讲究文字技巧的;他在一篇文章《不是我写的》中表达了这种心情。
另一位作者应约为某出版社的“看图科学丛书”撰写了四部书稿,可当他看到样书后,竟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因为除《电话》这本书保持原书名外,其余三本《卫星通信》、《从电报到传真》、《信的故事》分别被改成了《卫星》、《传真》、《信》,而且书中还有不少有关年份、名词的印刷错误和其它错漏及删改后前言不搭后语的错误。
遗憾的是,类似的情况在今天图书出版界已非个别现象。国家新闻出版署去年对图书编校质量进行过三次抽查,结果发现:国务院各部委所属二十多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二年出版的二十三种图书,只有三种合乎质量标准;九家出版社九种古籍今译图书,均为不合格产品,一些辞典工具书的编校质量问题尤其令人忧虑。
图书编校质量大面积严重滑坡的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出版社不能摆正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近些年来,不少出版社拚命追求经济效益,却不把图书编校质量当作一回事,连过去某些信誉很好的出版社也变得浮躁起来了。有的出版社大做“无本生意”,把国家无偿分配的书号,高价出卖给一些单位和个人使用,而对这些书的编辑、印刷、发行一概甩手不管;有的出版社一味追求出书的品种、数量,美其名曰“广种薄收”,使编辑审稿量过大,疲于奔命,差错增多;有的出版社成了畅销书的“追风族”,光想着争时间、抢速度大赚一把,各道工序把关不严,草率为之;有的出版社内部管理很成问题,只抓效益,忽视质量,三审制名存实亡,校对人员一减再减。
我们需要的繁荣是健康、有序、优质、高效的繁荣。下功夫治理图书编校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图书是文化保存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一本书一旦出版,即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作者、编辑和出版社都必须抱着对历史、对读者负责的严肃态度,出版高质量的图书。从法律角度来讲,权利与义务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对出版社而言,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出书赚钱是你的权利,无可非议,但保证图书质量则是你的义务,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就应当受到处罚。
对图书编校质量问题,有关部门是非常重视的。今年初,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图书出版工作的重点由数量、规模增长转向优质、高效,着重提高图书质量。与此相适应,一再重申禁止买卖书号,对图书出版总量实行宏观调控,对书号使用方法进行改革,对编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等等。当然,提高图书编校质量,不光是出版部门的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因为图书是千千万万社会大众的重要精神食粮。笔者考虑,为尽快、有效地治理图书编校质量,不妨试一试“读者参与,经济重罚”的办法,具体讲就是:书出版后,白纸黑字,不可更易;读者买书来读,发现书中有印刷错误,举报有奖,主管部门根据这些错误的情况决定处罚。某些出版社受经济利益驱使忽视图书质量,有关部门也要来个针锋相对,用经济重罚促使其提高质量、保证质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