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路在何方——公共图书馆问题探析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路在何方
——公共图书馆问题探析之三
杨明方李新彦
我国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困境,简而言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经费拮据,二是读者流失。这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让我们全面了解了这个严峻的现实,也让我们从中依稀辨认出希望之路的走向——
“开放”之路
很多地方图书馆门庭冷落读者稀少的时候,广东各图书馆近几年读者却有增无减,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佛山图书馆每天读者有3500人次,深圳图书馆1986年开馆以来一直没低过4000人次。广东省文化厅科教图书馆处处长林梓宗认为,这与各图书馆“开放办馆”的作法有关:
一是广东各馆大面积开架借阅方便了读者。广州图书馆早在1984年就率先开架借阅,中山图书馆又于1989年最早将馆藏港台图书开架借阅,这当时在图书馆界都曾引起轰动和争论。针对有些地方担心开架借阅会造成图书管理混乱以及使用寿命缩短等问题,广东各图书馆的看法是,“与其让藏书封尘,不如让读者翻阅破损”。
二是广东各馆延长开放时间。内地大多数图书馆每周只开放40—50小时,开放时间与公众上班的时间同步;而广东很多图书馆每周开放72—79小时,有的到晚上10时才闭馆。深圳、佛山等地图书馆则一年365天向社会开放,使公众能自如地安排时间去利用图书馆。
三是广东很多图书馆阅览不用凭证。在深圳,任何人不用任何证件都可直接进入图书馆取书来看,这在无形中打破了图书馆与广大民众之间的屏障。
这就是广东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开放”之路,以“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实实在在的社会性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一位读者在深圳图书馆的留言簿上写道:“如果有谁问,在深圳你最爱去的地方是哪儿?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图书馆!”
“开发”之路
深圳图书馆副馆长刘楚材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上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涉及生存的挑战。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轨的过程中,图书馆要想有地位,必须自己有所作为。”
深圳图书馆在深圳市民及市领导心目中地位很高,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社会公众是深圳图书馆的受益者”,这是人们的普遍感受。他们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多种类型、层次的信息服务,受到各界广泛好评。其中,深图“剪报中心”以近500种海外报刊为主,分76个专题,为用户开展多方式(即时、周、半月)、多手段(传真、邮寄、专人送上门)的服务,为深圳以及内地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提供有价值的最新信息,仅此一项,深图每年获利40万元。
事实证明,图书馆能否取得社会尊重和领导重视,关键取决于自身工作成绩的优劣。近年来,天津图书馆办馆经费紧张的问题不很突出,据该馆馆长陆行素介绍,他们提供的信息在很多企业转化为巨大效益,因而受到重视。天津市委副书记李建国曾对天图多年来坚持编印的《外地人看天津》批示道:“这对我们认识自己、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很有帮助。”
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指出:“图书馆经费紧张是个世界性问题,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百业待兴,社会理所当然地只会把特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最具活力、最有希望的部门。”
公共图书馆路在何方?
“开放”、“开发”之路在一些地方的成功延伸启示我们:路在脚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