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银夏津”细算四笔帐 说千道万种棉还是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1
第2版(经济)
专栏:

  “银夏津”细算四笔帐
 说千道万种棉还是赚
本报讯“立春”刚过,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山东夏津县,棉农们便争先恐后地购买良种、化肥、农膜,在棉田里运施底肥,抗旱造墒,及早地为棉花播种做准备。他们的植棉热情为何如此高涨?因为干部群众心里装着四笔棉花帐。
夏津是传统的植棉大县,素有“银夏津”之称。今年计划植棉30万亩。为实现这一目标,县委、县政府引导全县棉农细算四笔棉花帐,再度兴起“植棉热”。一是棉花收入帐。该县地势高,水源奇缺,沙碱地多,同等地力条件种棉效益高。1994年,一般亩产籽棉175公斤至200公斤,按国家现行收购价格,亩均纯收入710元至840元,占当年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棉花收入是农民货币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棉副产品增值帐。每产100公斤皮棉,可得棉柴300公斤、短绒15公斤、棉籽皮66公斤、棉油27公斤、棉仁饼42公斤、皂脚4公斤,把这些棉副产品加工利用后,价值367.5元,全县仅棉副产品开发利用一项,就可以增加收入1.1亿元,人均增收230元。三是粮棉关系帐。去年以来,粮食价格上涨,粮棉比价缩小,但是应该看到,粮价稳中有降是趋势,棉花短缺是全球性的,价格逐渐上扬是必然的。另外,去年秋种,全县大搞了棉麦套种,“一麦一棉”比小麦、玉米连作亩可增收30%左右。四是棉花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帐。按国家新的棉花政策,从1994年起,每外调一担皮棉由国家补贴县财政30元,再加上6.4元的调棉奖粮差价补贴和22.98元的经营增值税,县财政从一担皮棉中可增收59.38元。如果全县交售棉花40万担,全县可增加财政收入2380万元,占1994年财政收入的64%。
眼下,这个县的农民掰着指头算帐,热火朝天备耕,今年30万亩棉花面积已全部落实到户,到地块。(王凤炳刘广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