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蟹农何以泪涟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0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蟹农何以泪涟涟
吴黎明
去年初,在安徽当涂县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只螃蟹一担稻,一斤螃蟹一克金。”蟹农少则收入几千元,多则几十万元,人们称蟹农为“蟹老板”。但是到去年底,螃蟹收获高峰期已过,扳着指头算算帐,不少蟹农却因收不回成本涕泪涟涟。
破灭的“蟹富梦”
乌溪镇一心村农民金善谦于年初开挖一亩粮田养蟹,以每只3元的价格购买蟹苗放养,加上饲料等费用,总投入7000多元。10月正是蟹肥膏黄季节,他抽干水捞蟹出售,满打满算,收回不到4000元,净亏3000多元。
亭头乡农民王绪民因盖房欠下1万元债务,他合计着,单靠种粮,不知到猴年马月才能还上,一咬牙,托人贷款3万元,挖田养蟹。万万没有想到,捉完了螃蟹换了钱,债不仅没有还上,投下去的钱也收不回。
新丰乡有6户农民合资6万元养蟹,投放了100多公斤蟹苗,不知何故,到了收获季节,难见螃蟹踪影,连个零头也没有收回,5万多元全搭进水里,还赔上了大半年的辛劳。
在蟹乡当涂,亏本的蟹农大有人在。有人粗略作过统计,去年养蟹户中70%亏了本,保本的20%,赚钱的不过占10%。当年挖田养蟹农户亏本的比例还要高。“蟹富梦”在养蟹热中破灭。
蟹价过低缘于过热
当涂是江南水乡,可养水面14万亩,相当于整个日本国的淡水养殖面积。此地所产螃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尤以花津釜山的金脚红毛蟹为优,历史上曾被选为贡品。90年代初,养蟹在该县普及开来,蟹市行情也逐年看涨,1993年达到高峰。开挖一亩农田养蟹,一季(10个月)下来,可净获利润1万元。养蟹带来的高效益极大地刺激了当地农民,14万亩可养水面被争包一空,每亩发包费最高者一年达3000元。天然水面没有了,一些农民便开挖粮田,仅前年冬天去年春天,全县“蟹吃田”达4万亩,兴起了一股空前的养蟹热。
要养蟹,首先得要蟹苗。从水质、气候、地理条件看,此地最适宜选用长江中的蟹苗。由于养蟹的人多了,蟹苗供不应求,价格随之飞涨,每500克平均由100多元涨至1000多元。当高价格也买不到长江蟹苗时,生长在辽河水系的“辽蟹”大举南下,甚至还有不法商人在正规蟹苗中掺杂些“铁蟹”(一种生长极其缓慢的杂蟹)。据当时该县的一项统计,全县养蟹共投入资金上亿元,其中不乏银行贷款,甚至高利率的民间贷款。
由于一些蟹苗运输时间过长,加之有些蟹农缺乏养殖技术,蟹苗投下去不久就出现大量死亡。在黄池镇渔政渔技站,去年4月份每天来该站“求医问药”的养蟹户就达百人次,带来的死蟹样品每天就达6公斤。
到了夏季,本是螃蟹生长的黄金季节,只可惜1994年气温过高,加之少雨,螃蟹生长受到影响,螃蟹个头普遍比往年小,每只150克左右的实在难觅。
9月下旬,螃蟹开始上市,每500克起价只有40多元,到了菊黄季节,仍徘徊在60元左右,只有往年的一半。分析螃蟹价格上不来的原因,蟹农们几乎都认为各地养蟹过热,而“食蟹族”并未增加,导致了蟹价过低。
螃蟹还养不养
去年亏了本,今年还养不养蟹?蟹农们态度不一。
有一些农民打算退水还耕,但人数很少。再赔下去他们觉得实在赔不起了,现在粮价高了,种一亩粮食,多少也要赚个几百元。
大多数亏了本的蟹农并没有退水还耕的打算。反正已是亏了本,填了种粮,再没有还债的可能,说不定明年会好转呢。还有一些农民甚至又在重新开挖粮田养蟹。
其实,在经济生活中,这个热那个热已经给人们带来过许多教训,可每当新热点出现,农民们往往又忘了过去。有些人甚至在资金、技术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跟灯笼进城”。掌握一点市场经济知识,看来已是农民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紧迫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