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文化快餐”后遗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0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苑杂咀

  “文化快餐”后遗症
苏人
朋友是一所著名大学的教师,不久前见面,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发感慨。说他上中学的儿子,做完作业后,不是抱着连环画读,就是坐在电视机旁看卡通片。起先朋友并不在意:孩子还小,长大些兴趣自会转移。没想到从过去的《变形金刚》、《圣斗士》,到今天的《七龙珠》、《乱马二分之一》,儿子乐此不疲,兴趣不减。朋友大惊,塞给他一本吴承恩的《西游记》,要引导他读名著。谁知儿子将书原样掷回,说他以前看过小画册和电视。
这种事情许多家长都曾亲历:孩子们呆在电视动画片和那些连环画册身边的时间太久了。他们最终是从连环画中知道《西游记》,从蔡志忠漫画中认识《庄子》,从种种卡通片的打斗厮杀中初识世界和人生的。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生活节奏的加快而产生的“文化快餐”,那些压缩了的名著,白话了的经典,图解式的文化知识和各种各样演绎着名著与“戏说”历史的连续剧,确实以简单、直观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越来越忙的人们的阅读欲望,但淹没在种种“文化快餐”中的孩子,却渐渐丧失了另外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患上了“文化快餐”后遗症。
此症的一种表现是思想的惰性。呼啸而过的电视画面,一目了然的图书画册,精编细缩的各种名著,文化知识被配制成一道道“快餐”,端到孩子们的嘴边,他们不用选择,甚至不必咀嚼,只要吞下即可。这样,“文化快餐”在给予的同时,也在掠夺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其结果是产生思想的惰性。
“文化快餐”的质量取决于制作者的水平,“快餐”的商业化特征又使其跟着文化时尚走,这样难免会使青少年患偏食症,偏离科学知识之正途。即使是精心烹制的“文化快餐”,也因其快而像浮油漂于水面,得其皮毛,难现精髓,长此以往,极易导致对文化的肤浅化理解。
更严重的表现是,承受求知挫折的能力下降。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手捧《三国演义》、《悲惨世界》大部头书,磕磕绊绊啃的情景,那种面对难题时偶尔的沮丧和读通会意处难言的狂喜,使小小的心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和向往。“文化快餐”则使一切知识简单化。减少了求知障碍,容易造成孩子对求知艰巨性的估计不足,承受求知挫折的能力自然下降。
许多人都有过小时候被逼着背诵唐诗宋词的经历,虽然当时只是囫囵吞枣,不明其意,未知其好,但天长日久之后,它们浸染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滋润了一个人的心灵。
有学者说美文不可译,中华文化的最精雅蕴藉的那部分,藏在壮阔的典籍中,藏在脆薄的纸页里,这是文化快餐所无法替代的。当然,对下一代的教育,尤其是给牙牙学语的稚童启蒙,还是需要一点连环画、卡通片和诸多“文化快餐”的,即是中小学生、大学生甚至成年人用点文化快餐也未尝不可。但文化快餐如铺天盖地而来,就不能不有所警惕。我在这里只是想作一种提醒,对于下一代,还是应择人类文化精华而教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