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南北知识分子对话”引人入胜《投资与合作》杂志探讨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0
第11版(文化)
专栏:

  “南北知识分子对话”引人入胜
《投资与合作》杂志探讨文化
由海南省经济合作厅主办的《投资与合作》杂志日前推出了一台“南北知识分子对话”,在海南岛内外引起广泛反响。
市场经济大潮初起,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地或被迫地调整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心态,重新寻找自己的社会定位,一时间出现了五花八门的选择。南方沿海地带经济改革先行一步、市场化程度较高,读书人的心态也比较坦然,认知相当一致。海南大学的曹锡仁教授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过去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过于单一化,思想领先、观念第一,幻想单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解决中国问题;如今知识分子不得不面临社会的筛选和淘汰,不得不在给大众设计生活的同时注重去创造生活,从食税人变成纳税人。其突出标志就是一些学人下海变为经济人。曹教授承认:在社会转型和角色转换中必然弥漫着急功近利的气息,而离开知识圈的失落感和走向大社会的陌生感又使传统学人进退两难。但是,“一个基本而严峻的现实是,知识分子先救己然后才能解决好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这个判断有悖于“士为天下任”的文化传统,恐怕很多学人未必赞同。
内地知识分子的文章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呈现出纷乱的价值取向。有的人不仅拥护某些南方学者的见解,而且对知识分子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批判更加尖锐,在展望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前景时更加乐观。但也有不少人持冷静、峻切的分析态度。例如,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卢中原指出:在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有一些部门不能通行市场评价原则,包括政府机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教育、人文科学理论研究、医疗卫生以及文化事业。非市场领域的知识分子下海后,许多人脱离了原专业,仅从事简单的经济活动。这样尽管对提高个人收入有利,对社会来说却是浪费了稀缺的高智力资源。
大变革时代牵动着知识分子的敏感神经,也为这份1992年问世的大型经济月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话题。该刊还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大问题,出版了“社会观念变革”等若干“专号”。(孙勇胡清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