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10
第4版(副刊)
专栏:经典唱片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周游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一向被认为是20世纪交响音乐曲库中的标准曲目。肖斯塔科维奇一生坎坷,他生命中的每一次重大变故都与苏俄社会的政治文化运动紧密相关,因此,他的每一部重要作品都可以看做是对社会事件的反映,饱含着作曲家心灵深处的思想和情感。
第五交响曲产生的背景较为复杂,因而在对此曲的解读上历来存在着不同的方式。本世纪30年代初,年富力强的肖斯塔科维奇正值创造力极其旺盛的时期,然而他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却成了一场极不公正的批判运动的目标。在郁闷彷徨之际,作曲家感到了理想和前途的破灭。但是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于1937年的秋天完成了第五交响曲的创作,并在极困难的情况下将其公之于众。他说:“我的交响曲的主题是表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在这部作品构思的中心,我所看到的就是一个人和他的全部经历。”可以说,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就是他本人遭受挫折后痛苦心境的缩影。
大提琴家、指挥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对于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一向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他是肖斯塔科维奇生前的密友,曾随其学习作曲,对于他的创作思想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当罗斯特罗波维奇在苏联生活的时候,他就曾经因为替这位作曲家朋友仗义执言而受到压制,离开苏联以后,他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的一位不遗余力的宣扬者。在1977年执掌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后,他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把这个乐团的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推出的一系列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第五交响曲(唱片编号:DG410 509—2)。
在此曲的处理上,罗斯特罗波维奇似乎有意强调了作曲家沉思内省的性格与光怪陆离的外部世界的矛盾,从而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在苏联长期生活的经验,特别是曾经受到与肖斯塔科维奇同样的生活磨难,使罗斯特罗波维奇对于肖氏音乐的解释有其独到的地方。虽然他努力使乐曲听来更富于俄罗斯风格,但还是注入了许多新鲜的内容。在第三乐章中,他试图挖掘出更深层的内涵,这个由作曲家在短短的三天内写成的广板尽管只运用了木管和弦乐,却是整部交响曲中最感人的部分,音乐的层次分明,感情起伏跌宕,浓重处如疾风骤雨,细腻时似珠落玉盘,作曲家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尽在不言之中了。第四乐章中,罗斯特罗波维奇又将音乐的发展拖得较长,以延缓矛盾的解决过程,音乐最终的结果也变得暧昧而不明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