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航行在静夜的思想之帆——读朱增泉诗集《世纪风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1
第10版(文艺评论)
专栏:

  航行在静夜的思想之帆
——读朱增泉诗集《世纪风暴》
刘方炜
军旅生涯的紧张和繁忙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无论是在前线作战还是在后方练兵,朱增泉将军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基层部队和战士们一起度过的。白天的时间可以说一点也不属于他。在静夜,他的思想之帆便开始起航,游弋于广袤无垠的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之间;他的情感波涛便开始涌动,淹没了古代和现代、今天和明天以及陆地、海洋和天空的界线;在这个时候,他的诗章便源源不断地流出笔端。
在当代中国诗坛上,朱增泉的诗独具特色。这种独特的风格首先是由诗中所蕴涵的对于民族命运、人类文化和军人使命的深入思考;其次,诗歌语言挥洒不羁、从容自如地调动与运用。朱增泉的诗中那种思考的锐利和冷峻使他的诗与传统的政治抒情诗区分了开来;组成了他的诗的内容是对于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与那种注重一己的微妙感觉和下意识表现的现代诗拉开了距离。但是,他的诗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哲理诗,没有那种表达上的艰深与晦涩,他的诗的命题总是与民族命运、历史演进以及军旅生涯联系在一起,不同于那种有着一个单纯的哲学主题的哲理诗。
作为一位带兵的将军,如何带领他的部队适应历史新时期的这种社会变革和转型,并使之在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无疑是他朝思暮想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促使他的思维触角反复游弋于民族命运和历史变迁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本名字叫做《世纪风暴》的诗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给他的诗作所赋予的建立在历史和哲学之上的思想力度。长诗《想念毛泽东》第四节《毛泽东邓小平中国人》中,诗人并没有只是停留在对历史和伟人的追溯之中,他在思考着纷纭复杂的现实以及现实中的每一个人所应担负的使命:“每一个时代都会留下一个标记/它通常被简化成一个人的名字/记住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很容易/困难的是如何记住我们自己。”
贯穿朱增泉的诗歌创作的另一个显著的标志是他的军人本色。八年之前,正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的灵魂第一次乘上了缪斯的翅膀,开始了他的诗思的那种独特的纵横天地宇宙、古今中外的自由翱翔。从他的第一本《奇想》出版到现在,他的诗的题材领域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他的诗风也更为挥洒自如,但是作为一位职业军人,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却一直是他的诗歌创作所关注的最重要的主题。
朱增泉的长诗大多是他“深夜秉灯读史”所收获的沉甸甸的带有政论色彩的果实,而他那些随手记下的凝结着敏锐的生活感受和咏物抒怀的短诗,则在另一种意义上展现了他的智慧与幽默、志向与情操。这本诗集的第四部分《生命高原》和第五部分《感受岁月》收入的就是这方面的作品。这是《安静的山》:“沉寂于悠远的展望/沉寂于永存不灭的期待/这才是极有分量的存在呵/比如:山。”这是《驼群》:“折断过脊梁/不屈地站立起来/站成山脉起伏的模样/语言功能消失了/将历史驮在背上/终生在淹没一切的沙漠中跋涉/让风暴和岁月证实生命耐力吧/语言还有必要吗?”诗人在这里是在探讨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谁能说在这种生命形式中没有诗人自己的寄蕴呢?
与诗集同名的第二部分《世纪风暴》一组写得很工仗的诗,内容大多与本世纪以来的革命有关,所以读来使人感觉格外的凝重,展现了诗人作为革命事业的参加者所特有的情怀。这是《莫斯科红场的黄昏》:“一群老布尔什维克/默默地坐在草坪边空荡的长椅上/晒着西沉的太阳/心中围困着整整一个时代/无法突围……”诗人没有回避这种深厚的革命感情和严峻的现实生活之间的剧烈冲突,而是用一种雕塑式的形象写照,表达了自己坦率而勇敢的思考,从而引发了读者内心开放型的深沉共鸣,产生了强大的艺术震撼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