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关于“大众文化”的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1
第10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关于“大众文化”的讨论
《文艺报》日前邀请首都部分文艺理论工作者,举行了“大众文化”研讨会。与会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带有世界性和时代性的文化现象。近年来我国“大众文化”的崛起,已经对文化原有的格局、地位、特性和作用等产生了强烈冲击和深刻影响。
关于“大众文化”的特征和影响。有论者认为“大众文化”现象在我国是随着文化市场的勃兴而出现和发展的。当前的“大众文化”大多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出现了把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的倾向。“大众文化”主要迎合文化市场的需求,满足人们消闲、娱乐、宣泄等浅层次精神需要,表现出一次性消费的“快餐文化”的特色。这种低品位文化,在整个文化的结构中也应有它适当的地位。有人认为:“大众文化”要与高科技结合,采取高科技手段对文化产品进行大批量、模式化的制作和传播。这既有促进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又对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事实上,“大众文化”的音像影视制品的大规模生产,就对传统民族艺术及某些艺术门类造成强烈冲击。
关于“大众文化”的提出。有人认为,当前流行的“大众文化”概念是从西方搬过来的。“大众文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西方“文化工业”时提出和使用的概念。它不是“为大众”的文化,也不是“人民美学”,而是与资本主义文化市场结合的、以大批量的模式化生产和大规模的商业倾销为特征的文化。它不仅严格遵循市场逐利原则,而且对大众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当年朱光潜先生在翻译有关文献时,就根据其词义和实质,不是译为“大众文化”,而是译为“大量文化”。这值得我们加以重视。事实上,现代西方的“大众文化”其实质就是一种完全商品化或市场化的文化,必然导向非审美和反文化,在根本上不利于文化发展。我国某些舆论对西方“大众文化”不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采取简单地移入、照搬、模仿的态度,这是我国近年来崛起的“大众文化”发生消极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大众文化”的发展。有人强调,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就一直在文化上提倡“大众化”,努力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用毛泽东的话来说,这是要让文化“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此,要发展真正的“大众文化”,关键是贯彻”二为”方针。今天我们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正在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当然要注重经济效益,但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要注意到西方所谓“大众文化”包含的时代内容,注意到我国近年来所谓“大众文化”包含的积极因素。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保护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和维护合理的文化格局,把社会主义的真正的“大众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昭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