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今日善本安在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1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今日善本安在哉
朽木
病中思读,让妻子为我找书,指名要《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并再三声明要“旧书”,要“老本子”,即前些年印行的旧版本。这些“老本子”虽灰头土脸,装帧简朴,小32开本,纸张亦平平,但读来却十分惬意,大慰我心。且不说重读名著的精神享受,单说这些个“老本子”的编校质量,便让人愉快。据我粗略统计,四卷“红楼”,文字舛错大概只二三处,而上、下卷“三国”,也只有二三错字,包括脚注、目录乃至版权页,差错率均远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差错率万分之一以下。我为何舍新书的精装大开大字本的“好书”而读这“可怜兮兮的旧书”?答案只有一个:要读“善本”;读书,须“择善而读之”。
略知中国图书史、文化史的人会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好读书且会读书的国度,这当然也是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东方文明的一大因素,而“善本”、“珍本”就是历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尤物”。现在我们从版本学、文物学的角度去说“善本”,往往是指一些抄刻年代较早、流传较少的图书,以及藏书界视为珍宝的宋本、元本、明本,乃至古代的稿本、活字本、套印本等,已有些“文物古迹”的意味。除此之外,“善本”,顾名思义,自古以来还专指一些好的“本子”,即优秀的图书。最早提出“善本”这一概念的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全集》这么说:“自天圣以来,古学渐盛,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善本”。“屡次校正”而“讹舛”较少,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编校质量上乘”吧,这,便是“善本”了。
诚然,书有善劣,而读书当然是希望读到好的善的质量可靠的出版物。古人有“开卷有益”之论,陶渊明甚至云:“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但同时也有“悔读南华”之说,即读书之后不但未见“有益”,反而使人懊悔不迭。撇开“悔读南华”典故中的“思想倾向”,就图书阅读选择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很切实的问题。图书一样有假冒伪劣,古来如此。人们常用“鱼鲁亥豕”去形容出版物舛错过多,其实,这个成语的本意,便是指书籍在传抄、刊印等过程中,由于字形相近或模糊不清而出现的文字讹误。
按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这种文字舛误会越来越少。而时至今日,排版印刷手段大进,微机化,电脑化以及激光在排印中的应用,使图书排印乃至编校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加上纸张日精,这文字错误理应越来越少。但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图书编校质量大不如人意。如果从“善本”、“珍本”的角度看,我们常常有“乏善可读”的慨叹。据新闻出版署近年对有关出版社、出版物的几次检查来看,这个估计,绝不是耸人听闻。
幸亏我的手头有“旧书”,有“老本子”,否则,我大概只能硬着头皮去啃那本不该磕磕绊绊或不知所云的“名著”了。
但愿多出当今善本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