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向机器要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1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向机器要效益
丁刚
制造发动机油门的机器是汽车制造厂的常见设备。但就是对这样一部普通的机器,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歇夫德分厂的工程师试用了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把这台机器的利用率从55%提高到80%,治好了它的“懒病”。去年年底,有人算了一笔帐:机器每周运转时间增加了23小时,每小时多创造价值31瑞典克朗,全年一共是190万克朗!这项革新使那些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企业家们又开了眼界。
歇夫德分厂是专门生产汽车发动机的工厂,90年代初建厂时共投入资金50多亿克朗,其中购置设备占去了一半。用于生产油门的这台机器仅是1000多台机器中的一部。1993年,沃尔沃公司请有关专家对该厂机器的利用率做了调查。结果令人吃惊:有些机器的利用率仅为30%,最高的也不过50%。据专家们计算,如果这个厂能将所有机器的利用率提高1%,每年就可以多赚1亿克朗。其实,瑞典许多工厂都有同样的问题。哥德堡查尔摩斯理工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机器的平均利用率约在60%左右。如果瑞典工业部门可以把机器的利用率提高5%,创造的价值就相当于整个工业部门每年的机器维修费用。
这种以提高机器利用率为目标的管理方法并不是沃尔沃公司的首创。最早注意到这一问题的是日本的管理专家,他们在日本的一些大公司中推广这种方法。沃尔沃公司去年专门派人去日本学习。哥德堡的查尔摩斯理工学院也为配合沃尔沃公司等大企业的改革,开展了“全面提高机器效率”的研究。这一新的管理方法和曾盛行一时的“泰勒制”颇有相似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泰勒制”注重的是人,它通过仔细分析每个工人的操作方式,减少浪费的时间和多余的动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而新方法的着眼点则是机器。它通过分析找出停机的各种原因,解开机器效率低的症结,并加以解决。沃尔沃公司的专家们称这是为了“向机器要效益”。
据刚刚从日本学习归来的佩特森工程师介绍,影响机器利用率的因素大体上有16个。最主要的是运转故障、检修、调试、操作违章、零件更换、等料、运转速度过慢以及其他原因的短暂停机。在瑞典的工厂中,各种原因的短暂停机大约要使机器利用率减少20—30%。此外,还有速度过慢的问题。佩特森说:“问题出在机器上,根子却在操作者身上。”佩特森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工人对机器的性能缺少了解,常常使机器运转速度过慢。他认为,歇夫德分厂的合格操作工至少应该有3年的技术培训经验。
目前,沃尔沃公司已根据试点情况制定了一项计划,要在两三年内把全公司的机器利用率提高到80—85%。佩特森说,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对机器逐台分析,找出浪费时间的原因;其次,要保证操作人员用5%以上的工时去接受培训,并加强操作、维修和制造人员之间的协调交流。
实行这种管理方法并不意味着让工人重新成为机器的奴隶。新方法预示着人与机器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在从事此项研究的查尔摩斯理工学院的伦格伯叶教授说,采用新的方法意味着对机器的管理不再只是技术人员的事情。工厂可以把提高机器利用率的“主权”交给工人,让他们参与对机器的管理,主动想方设法减少停机时间,以更大限度地发挥机器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