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三国演义》一轮播罢京城文人各有评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三国演义》一轮播罢京城文人各有评说
●本报记者 祝华新
2月20日晚,84集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在中央电视台播完最后一集。一千多年前群雄竞起逐鹿中原的悲喜剧,把京城不少文人学士从堆满高头讲章的书桌旁,牵引到他们平时很少光顾的荧屏前。记者请他们就此发表评论。
小说与历史
改编文学原著应该严格保持原貌,还是融入现代人的文化意识加以再创造,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西方人排演《哈姆莱特》,每次都有新东西,乃至与莎翁的原意相去甚远。中国的《三国演义》特殊性在于,作为小说、戏曲和民间传说,它渗透了历代艺人和平民百姓的喜怒爱憎,成了一种英雄主义的传奇、道德理想的寄托,与历史上实际有过的那段三国故事不能完全等同。因此,当代的改编者在决定怎样处理演义故事、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的关系时,颇费踌躇。可以借鉴的是,当年郭沫若先生身兼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双重身份,一曲《蔡文姬》大胆把传统艺术品中的乱世奸雄曹操写成睿智而富于同情性的人文主义者,也曾轰动一时。但以郭老盖世之才情毕竟只写了曹操政治生涯中的一个小小侧面,而整部《三国演义》若想用史学界的新锐见解重新演绎,势必需要一番伤筋动骨的大改造,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认为:与其瞎编离格,不如重视原著。电视剧编导忠实于原著,应予充分肯定。现在看来,原著中一些最基本的精神都表现出来了,当然演员对角色理解的程度不同,表演水准参差不齐。电视剧《红楼梦》过于迁就一些“红学家”的意见,结尾大改动,让史湘云当了妓女,就有些出格,很多人不太喜欢。前些天看电视剧《倚天屠龙记》,改编者恰恰丢掉了金庸小说中最精彩的东西。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所长龚书铎则主张“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三国’”。他认为:“三国”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像关羽的“义”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表现为不讲是非、不讲法的江湖气。对“三国”中的谋略与权术也需具体分析,战略上的深谋远虑应肯定,而互相倾轧则不足为训。现在一讲传统文化,连“二十四孝”都出来了,尊敬老人、赡养父母应该提倡,但毕竟有些是愚者,鲁迅早就批判过。对传统中落后的东西要加以鉴别,勿使谬种流传。
文言与白话
电视剧《三国演义》忠于原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全部采用小说中的文言对白,配上字幕解说。有的学者说,听惯了港台某些电视剧中粗俗不堪的痞子语言,再来欣赏典雅的“三国”对白,从耳朵到心灵都是一种享受。我们的古汉语富于博大、优美的文化意蕴,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温柔敦厚、月白风清的人文氛围。古汉语不仅是一个可以输入电脑字库的符号系统,而且包含着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和价值系统,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味道就差多了。
《瞭望》周刊副总编陈四益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历史剧的改编不必过于拘泥于原著文字。小说是古代书面语,与古代口语还有很大区别,电视作为大众文化媒体语言不宜太书面化。龚书铎先生也有同感。他说:“我老伴是中学教师,但有些对白即使加上字幕也看不明白,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年轻人听起来恐怕就更困难了。”编导要考虑多数观众的接受能力。像“汝”字在剧中反复出现,容易与当代观众形成隔膜。当然也不能完全采用大白话,但使用文言文总要适当、接近现代人的理解能力。
“正统”与“一统”
众所周知,小说《三国演义》是扬刘抑曹、渲染正统观念的。电视剧走的也是这条路子,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封建文化影响的问题,而与民间世代相传的审美传统、心理惯性有关。用“正统”眼光看“三国”,看到的并非历史本来面目,而是一个传统价值取向的高度伦理化的世界。这是当代人在陶醉于剧中起伏跌宕、兴味盎然的善恶故事时当用心体察的。
李学勤所长认为:“三国”有悲剧性,汉室毕竟不能恢复,诸葛亮的愿望不能实现,最终司马家族恢复了统一的局面,这一点应予肯定。小说中有句话传诵已久:“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话有点循环论的味道,说对了一半,没有说清楚中国历史的总趋势是由分到合、是统一。《春秋·公羊传》云:“故春秋大一统也”,“大”是崇尚的意思,对先民的微言大义,今人需要充分体会与阐发。
古典与当代
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指出:过去中国老百姓了解“三国”历史,主要通过戏曲。因为文盲也可以听戏。张飞的猛壮、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忠厚、曹操的奸诈一目了然。电视剧继承了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传统,促进当代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聪明智慧的了解,是一条成功的经验。著名历史学家庞朴先生感慨地说:任何国家都重视用古典文化教育孩子。“三国”小说三四本书,年轻人可能没时间、没耐心读;现在把古典形象化,年轻人看得进去。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知道有这么一部著作,那就差一点儿了。庞朴先生由此生发开去:“现在有那么多少年体校,但没有一所让少年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学校。我曾建议过:中华书局能否办个少年班,让孩子从小背诵点古籍,长大后受益无穷。现在的倾向是重武轻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