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冲浪”中的崛起——山西省太原影都改革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冲浪”中的崛起
——山西省太原影都改革纪实
刘照华
在电影市场连年的大幅度滑坡中,开业仅4年多的山西省太原影都,却以其独特的经营,闯出了不小的名气。放映收入曾连续两年突破200万元大关,去年放映收入又达268万元。
驶入“风险港”
1991年开业之初,太原影都280余万元工程欠款无从支付,使用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几乎有一半处于闲置状态,观众稀稀拉拉,职工情绪低落……为此,市委宣传部、市体改委、市文化局共同将太原影都列为全市宣传文化系统首家改革试点。1992年5月,第一次提出实行“三项制度”的改革:
坚持任职条件公开、岗位职责职数公开、岗位待遇公开,对中层干部实行层层聘任制;在用工制度上实行机会均等、择优选用、双向选择,对未被组合人员进行劳动培训;打破了“大锅饭”、“铁工资”,实行以岗定薪、以分定值的工资分配制度。
“三项制度”的改革将影都的整体效益与每个职工的利益有机地联为一体。通过两年的改革运行,影都逐渐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全新管理机制;开始了以“联映、联责、联利”计酬为原则的改革承包,将经营、管理、服务完全投入到市场的风险中。
市场“三级跳”
跳出“单打一”经营的小圈圈,跳出常规经营的小圈圈,成为太原影都出奇制胜的又一招。根据全国影院改造趋势,针对太原市文化娱乐消费水准迅速上升的趋势,他们及时投资90万元,建起了既能放映电影和激光影碟,又能开展卡拉OK自娱和小型会议的“汾水”、“长江”两个多功能小影厅。与此同时,影都歌舞厅、餐厅、客房部、家电世界等经营部门也相继开业,实现了以电影放映为主,兼顾娱乐、购物和餐宿的多种经营的格局。
1992年11月的一天,总经理桂晋生与副总经理郭耀国、刘建中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全省首家买断影片的放映权。结果,买下的《兄弟珍重》首映才第三天,便已收回了7万元全部投资,当天的票房收入突破2.5万元,又是全省崭新的纪录。
迈向“大循环”
在把握改革与竞争方向的过程中,太原影都同样遇到了“鱼”和“熊掌”的命题:身处困境的太原影都迫切需要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而从长远来看,更需要一种具有社会效益的、健康持久的竞争机制,并力争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充满活力与凝聚力的企业精神。影都人响亮地提出了“社会效益第一”的经营宗旨。
为了更好地面向群众服务,设施档次一流的太原影都,始终坚持把一般消费水平的观众作为服务重点。在建设豪华影厅和激光录像小厅的同时,他们为能容纳700余人的黄河影厅装上了可放映70毫米拷贝影片的超大银幕,在这个“大众影厅”,观众同样可以感受到良好的卫生环境与高级规范化服务,服务人员通过挂牌、着装、微笑服务,使用文明用语等等,营造出一个文明舒适的氛围。
面对一些放映单位非法牟取暴利,走私片一度泛滥的现象,影都领导不为所动,开业三年来,坚持将放映内容健康、艺术性较高的影片放在首位,在上映《周恩来》、《重庆谈判》、《毛泽东与他的儿子》等一系列主旋律影片和国内获奖影片期间,他们不惜拿出资金悬气球、挂标语、印传单,同时,利用报纸、电视和门前阵地,开展影片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放映效果。太原影都迈向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的“大循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