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让科学目光越过大洋──纪念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站10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科学目光越过大洋
──纪念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站10周年
国家海洋局南极考察办公室主任陈立奇
10年前的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乔治王岛,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宣告建成。这是辉煌的成绩,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骄傲。
南极,是唯一保持原始生态环境的大陆,是地球的寒极、风极、冰雪极。在这14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上和环绕其四周的海域中,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其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科学考察实验基地。目前,世界上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并使用着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站。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我国,在地球的最南端开展一些国内条件不具备或不理想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对发展我国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发展国民经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我国权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千里冰封的南极与人类生息的绿色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白色的大陆以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顽强地制约着我们的绿色世界。南极大陆的地质演变、南极冰川及冰雪的形成过程和机制、全球性冰—海—气的相互作用、南极原始的生态系统、极区特有的高空大气物理现象、高度富集的陨石、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奇特的自然景观,这一切都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科学家已取得共识:南极在全球变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南极,有许多的自然现象等待着人类去探索,有许多的自然规律等待着我们去揭示。
长城站建成已经10年,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不会忘记那些用青春和热血建起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勇士和全国人民对南极建站做出的无私奉献。正是这些忘我拚搏的建站勇士,奠定了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基石,形成了鼓舞全国人民的“南极精神”。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长城站、中山站两个设施完善的南极科学考察基地,拥有“极地”号和“雪龙”号两艘万吨级极地科学考察船,创建了中国极地研究所,派出了11次南极考察队,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在南极科学前沿阵地上特别能战斗的骨干队伍。我国南极考察工作已步入正轨,组织指挥、科学研究和后勤支持体系已经形成,为我国今后极地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年成就,举世瞩目。长城站的建成,为我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铺平了道路,1985年10月,我国取得《南极条约》协商国地位,对南极事务有了发言权和决策权。10年来,我们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样品,取得了一批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填补了我国科学研究上的一些空白。其间,发表了数百篇南极研究论文和一批专著,出版了6集《南极科学考察论文集》,有些论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称赞,一些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和部级奖励。
目前,南极“八五”科考计划已近尾声,“九五”计划即将出台,我们将继续高举科学考察的大旗,集中人力物力,以高起点向国际水平看齐,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为子孙后代造福。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将把科学的目光,越过大洋,投向南极大陆腹地,再把科学的触角,伸向同样是冰雪茫茫的北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