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诗化自然情系人间──舞剧《漓江情韵》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2
第12版(副刊)
专栏:

  诗化自然情系人间
──舞剧《漓江情韵》观后
易凯
大约3至2亿年前,一系列海底剧烈的造山运动,诞生出大自然的杰作、举世无双的山水仙境——桂林。
桂林的美是说不尽的。
桂林的美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美的文化,从世代相传的神话到美不胜收的诗文,从七色斑斓的图画到如梦如诗般的影像……舞剧《漓江情韵》(桂林市歌舞团创作演出)便是这美的文化的最新成果。
与传统舞剧的思路不同,激发起《漓江情韵》编导者创作冲动的,不是现成的一个文学脚本,不是固有的某些神话传说,也不是局部的民俗民风,而是桂林那普普通通的漓江水、石灰岩和桂树。正是这水、石、树,在大自然千古伟力的造化和运作下,构成了风情万种、妩媚多姿的桂林美。于是,从水、石、树到众水、众山、众树,到水、石、树相会、相离、相恋,到互为依存和谐共处……一个新颖奇特、充满幻想魅力的舞剧构思诞生了。
《漓江情韵》的编导者为这种崭新的构思起了一个名,叫“意象流”,即意念之像在感情河里流。桂林山水的万千姿态,在该剧中被水、石、树三个意念之像高度概括了。通过水、石、树人格化的舞的律动和变化,再现桂林山水的自然之美。当然,此刻剧中的大自然,已不是自然情态模仿的大自然,而是经过创造升华的大自然,是具有艺术美和典型美的大自然。
《漓江情韵》的这种构思应该说是一种创新。它打开了舞剧创作相对比较封闭狭小的圈子,将舞剧的目光从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俗风情等方面移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大自然和人,因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当人们在光与影交织的梦幻氛围中欣赏水、石、树的翩翩舞蹈时,人们所领略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美,而且是大自然内在矛盾运作的规律:相互依存则兴盛,相互背离则衰败;并由此联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规律。这是一个具有国际性和当代现实意义上的话题。
《漓江情韵》的编舞,本着“诗化自然、情系人间”精神,在塑造水、石、树的舞蹈形象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水”的舞蹈语汇尤为精彩。编导者突出和强化了水的柔情和动感,设计了一系列“圆”的动作。独舞时,演员双手环绕呈水波性曲动是“圆”;群舞时,演员一曲三旋也是“圆”。这种“圆”既是水的外部形态的形象反映,也是水的内部柔情的含蓄写照,具有无穷的意韵。“石”的舞蹈语汇突出和强化了粗犷和激情。演员的表演大起大落,充满力度,那不可遏制的激情如地火般熊熊燃烧,感染着每一个人。“树”的舞蹈语汇突出和强化了妩媚和幻觉。编导者为其设计的四肢张扬的独特的语汇,既是桂树枝根茂盛的外部特征,又是其充满勾魂诱惑力的内在表现。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水”和“石”相会的一段双人舞,在表演者瑜玮和杨旭康的密切合作下,情意绵绵、出神入化,达到很高的境界,成为民族舞剧中罕见的具有独立演出和保留价值的双人舞精品。
该剧的舞蹈还有一个很大的长处,就是尽可能地吸收桂林地区民族艺术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如“石”的舞蹈造型中吸收了花山壁画中蛙形手姿的特征,“树”的舞蹈造型中借鉴了当地民间舞蹈中的凤凰手。此外,傩戏、壮族采茶戏和铜鼓舞等也已巧妙地融入了该剧的群舞中。《漓江情韵》的音乐和舞美设计也较为成功。特别是舞美设计鞠毅创造性地运用金属丝网,折叠成群山和树,并将烟雾从天棚喷下,造成一种云瀑飞泻,桂花盛开,青山秀水辉煌瑰丽的景观,令人拍案叫绝。(附图片)
《漓江情韵》剧照:石与水双人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