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龙少好治水──青岛港务局在“消肿”中发展壮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3
第2版(经济)
专栏: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

  龙少好治水
──青岛港务局在“消肿”中发展壮大
任青
日本神户地震,牵连了神户港。以它为境外货物转运港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不得不寻求新的转运港口,经过对几家中外港口的比较,他们还是选中了满意的中国青岛港。
这个百年老港,有什么吸引人之处?
原来,1994年他们迎来了一个突破性发展的丰收年。
这一年,他们连获几个响亮的称号:
——再次获得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这是沿海港口中唯一的一家;
——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企业,也是全国沿海五大港口中的“唯一”;
——被山东省列为工交系统经济效益排头兵;
——青岛市委、市政府命名他们为“突出贡献单位”。
这一大堆头衔,不是随便可以戴到头上的,也不是突击一下就能拿到手的,它是青岛港务局多年坚持在转换机制中,苦练管理硬功的结晶。
只管“一个”
一个机构臃肿、领导体制关系复杂的企业,管理不可能不扯皮,不可能有高效率。
青岛港务局提高管理水平,首先是从最棘手的地方开刀,对领导体制动手术。
1989年起,他们实行了局长负责制。
上面领导层关系明确,下边自然也不能复杂。不久,他们在全部基层单位推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局对下只管“三个一”:一个厂长;一个资产经营目标和精神文明目标责任书;一个工资总额。
局与公司之间实行两级法人管理。为此,局里下放了15项权力,22个基层单位成为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这意味着下级无法再依赖上级,因此,原来局的一个积极性,变成22个积极性。
一个庞大的科室机构,管理不可能有高效。于是,他们三次对两级管理机关“消肿”,坚决果断,干脆利落。30个局机关处室,一下减为16个,660人的庞大队伍,被压掉70%,只留194人,成为沿海大港机关人员最少的港口。下属各单位也相应压缩30%的人。
这几步走得很稳。全局在机构改革中下岗2191人,干部占了一半,全部得到妥善安置。渠道是:局内劳务市场;多种经营;通过组织进行安排。
前湾港公司,一个新成立的装卸公司,没到社会上招收一名人员,靠精减和转岗的近千人,撑起了局面。
少还要精
人少了,不一定准精,机构压缩,也不一定高效。港务局认为,人的素质,特别是干部的素质是其中的关键。他们不仅在精简基础上建立新的任用干部机制,而且非常重视加强对干部的监督、教育、培养,提高干部的全面素质。
不以文凭、年龄、身份划线用干部,看真才实绩选拔优秀分子走上领导岗位。优秀者提,胜任者留,平庸者让,捣乱者换的用人机制,已经形成。
这几年,有47名优秀工人被聘到科级以上岗位,其中25人担任了局的中层领导。34名副处级以上的干部被免去职务,或转到一般管理岗位。
干部要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两公开一监督”,在工资、奖金、住房等方面,要向群众交底。这几年职工生活水平提高,但至今局领导办公室不搞装修,不买“大哥大”,不买小轿车。
局领导干部参加劳动已成制度,每人每年达到50个工作日以上。三门课干部必须认真学:《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全港树立“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这种艰苦奋进的精神,以科学头脑组织生产经营。
少带来多
精兵简政带来了高效率,高效率才有效益。
近6年,这个港务局持之以恒地加强基本建设,使港口通过能力比1988年翻了一番多,步入现代化大港行列。自筹6.5亿元资金大搞技术改造,使老港区通过能力增加800万吨。近5年,他们所进行的建设和技改,等于改造了一个旧港,再建了一个新港。吞吐量从几年前的3000万吨,达到去年的4210万吨;集装箱由5年前的5万箱增加到去年的43万箱,去年,总收入达到6亿元,净增1.5亿元,为国家创利税1.3亿元,增长38%。装卸一线职工的年收入超过2万元。
大码头、深泊位、现代化,是建设国际亿吨大港的要求,他们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技改,百年老港如今处处可见新风貌。
职工的文明素质、服务观念、奉献精神,处处体现在岗位上。港口文明管理已经超过了外国港口的管理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