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经济工作领导的楷模──怀念钱之光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3
第10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经济工作领导的楷模
──怀念钱之光同志
顾秀莲
新中国轻纺工业战线的重要领导人、纺织工业和化纤工业的奠基者之一钱之光同志,离开我们已快一年了。钱老在建国后长期担任纺织工业领导工作,70年代轻工、纺织合一组成轻工业部,钱老仍然担任部长。在长期的领导岗位上钱老埋头实干,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我国人口众多,这些年来广大人民丰衣足食,城乡市场纺织品供应充足,而且还有力量使纺织品、服装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这里面有钱老的很大功劳。作为曾经接受钱老很多教诲的晚辈和工业界同行,对这一点我感受颇深。
1964年,我从有色金属工业系统的金川镍矿调到纺织工业部工作。当时,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科技干部,跟钱老是没有直接工作关系的。虽然如此,进部不久,从老部长以身作则在纺织工业部倡导的朴实无华、埋头苦干、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风气的熏陶中,特别是在逐渐了解了钱老早年在白区地下工作、红军长征、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传奇般革命经历,以及建国后迅速恢复、发展纺织工业的巨大功绩后,我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而更为直接、具体地了解钱老的为人处世和他如何成功地推动纺织工业生产建设,则是我在70年代初调国家计委工作之后。从那时起,我经过在江苏省工作的八个年头,后来又从江苏调化工部,二十几年间我从这位革命前辈、经济工作前辈那里得到的教益,实在是既丰富又深刻。他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创造的极为可贵的实践经验,在许多方面具有普遍意义。
胆略、胆识与实事求是的高度统一
钱老是位20年代入党的老革命家,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同时又是一位十分精明的经济工作领导人。就创办现代企业而论,40年代中后期钱老亲自在香港创办华润公司的成功实践,仅是牛刀小试而已。建国后领导的全国纺织工业是当时我国最具实力的一个产业部门。从50年代算起,钱老抓了一系列战略性建设项目,贯彻毛主席关于内地、沿海关系的指导方针,“一五”时期,一气呵成建成了西安、咸阳、郑州、石家庄、邯郸、北京六大纺织工业新基地。在毛主席赞同下,纺织工业部自己动手造专用设备武装本行业,创建了以山西经纬纺机厂、郑州纺机厂、天津纺机厂、上海二纺机等十来个骨干企业为主的纺机制造业,使纺织工业部在其后许多年间享有“半个机械部”的美誉。为解决我国众多人口的衣被问题,他在50年代后期提出“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的战略方针,其后用20年时间以劈波斩浪之势,建成了近十个大中型粘胶纤维厂、十来个维尼纶厂,以及举世瞩目的中国四大石油化工基地——上海石化总厂(金山石化)、辽阳石油化纤总公司(辽化)、天津石化总厂和四川维尼纶厂。70年代末80年代初,钱老又以近八十的高龄,亲自规划、部署年产50万吨涤纶、规模在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江苏仪征化纤联合总厂(仪化)的建设;并在排除种种巨大困难之后,在国务院顾问岗位上亲眼看到了这家巨型企业的竣工投产。这些战略性决策和建设部署,构成了当代中国纺织工业的强大基础。曾长期主持全国经济工作的李先念、余秋里同志当时这样赞许钱之光同志:个子不高,胆子不小。先念同志曾直接跟我说:你们不要小看钱老部长,他经验很丰富,事业心很强。钱老抓纺织工业的胆略胆识,确实令人钦佩。
但钱老又是以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国务院各经济部门中出了名的,纺织部的老同志告诉我,国家在制订“一五”纺织工业基建盘子时,钱老所建议的棉纺业发展180—250万锭的方案,审慎地考虑了国家财力和纺机制造能力、施工安装能力,特别是棉花供应等因素;后来超额完成,而且搞得多快好省,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有关部门都很满意。其后建设化纤工业,更是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审慎筹划,在资金、原料配套等方面基本不留缺口。
钱老这样谨慎小心,当时也曾遭到非议,被视为“保守”。但这位老前辈坦然处之。结果是什么呢?是他主持的一系列大项目的成功。今天中国化纤工业已发展到年产200多万吨的规模,这个基础就是靠钱老抓的五六个特大企业重点建设形成的。1993年我国棉花减产甚多,而城乡纺织品市场繁荣如常,就是化纤工业这根支柱起了重要作用。
宏观调控的精明盘算
建国初,钱老曾在陈云同志主持的中央财委工作。现在我们还可以从《陈云文选》中读到钱老遵照陈云同志的指示,去华东、华中往返奔波,用经济办法平抑市场、稳定物价的成功事例。后来在领导纺织工业的30年间,钱老本着他敏锐、细致的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对纺织工业的精明盘算,总是很注意纺织工业的宏观调控,并把问题解决得很妥当。
对于纺织生产,他始终牢牢抓住产供销平衡这个关键。从下一年度棉花总产量、总收购量、总供应量是多少万担算起,然后是安排多少万件棉纱、多少亿米棉布、多少亿米印染布、多少万件纱用于针织;最后,是发多少尺布票,安排多少纱、布用于出口和军需等等。一环扣一环,宁遭“消极平衡”的非议,决不搞什么“缺口平衡”。纺织系统上上下下,对于钱老这方面算盘之精明,无不钦佩。
50、60年代和70年代中后期,正是中国纺织工业大发展的时期。但钱老对于纺织工业的基建盘子,总是坚持以国家财力和原料同步增长的可能为根本依据,决不乱铺摊子,更不去盲目争项目、争投资。并总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把财力、物力、技术力量优先用于重点建设。四大石化基地和仪化等大化纤企业按预定目标顺利建成,是钱老晚年得意之笔。当时从国务院领导到国家计委等各个有关部门,都支持化纤工业大上。而钱老掌握的原则却是:根据国家的安排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可以说,如果没有钱老对纺织工业宏观调控得当,这一批特大企业的建设不要说能否多快好省,连能否上马都会成为问题。
坚持党的原则,公事公办
钱老为人十分谦逊,但又非常能坚持原则。无论对上、对下、对平辈,都是“公事公办”,不徇私情。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后,在国务院一次会议上,我曾直接听到周总理关于钱之光同志的一段议论,总理讲,在重大问题上高级干部必须对党忠诚老实,不徇私情。在座的同志中,我同钱之光同志很熟悉,他对党忠诚,为人正派,从来不为部门的事、个人的事来找我。周总理这番议论,是有深刻政治背景的,是针对林彪、“四人帮”拉帮结派而发,也是基于对钱老政治品格的长期观察——如果从抗日战争前后西安、武汉、重庆、南京、上海的中共、八路军办事处算起,钱老在周总理直接领导下工作达三十几年。
钱老公事公办,不跟人家拉关系,在“文革”时期表现尤为突出。众所周知,由于纺织工业规模很大以及一些历史因素,“文革”中纺织系统有些人平步青云,进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班子,有的还成了“四人帮”炙手可热的风头人物,例如出身上海国棉十七厂的王洪文。钱老是纺织工业的老部长,跟这些风头人物拉拉关系可说是顺理成章。而历史已经证明:钱老当时甘愿在政治上坐冷板凳,埋头抓他的轻纺工业,跟这些风头人物一无所涉。
工业口各部跟国家计委的关系最为密切,计委的投资政策如何倾斜、建设项目如何安排,是各个工业部门很关心的问题。钱老遇到这类问题,也总是通过正常渠道、公事公办去解决。我在国家计委那几年分管轻纺工业,对这一点有直接体验。
多一点公事公办,少一点“关系学”。钱老的这一原则,对今天的中国经济界来说,是何等需要。
真心实意地爱护、培养年轻干部
钱老生于1901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属于年长的一代。出于革命老前辈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眼光,钱老对年轻干部的爱护、培养,是始终如一的,我对这一点也有深切体验。1970年初我调国务院计划起草小组(后转国家计委)工作后,得到钱老在政治上、思想上处处事事的关心,特别是在轻纺工业长远计划起草方面,给了我很多具体帮助。我在江苏省工作那几年,每次进京开会、办事,总是尽可能安排时间去拜访钱老,相见之时,无话不说,忘年之交,难得知己,两代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省里工作,经常要下基层,抓点,钱老就传授了下基层、蹲点抓典型如何更有成效的经验。我调化工部后,管一个工业部门的工作,学习钱老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更为对口。借鉴钱老当年抓纺织工业的成功经验,从中悟出管好化学工业之道,使我受益匪浅。例如钱老晚年抓出来的“仪化”,实在是工业建设的一个杰作。“仪化”建设的一整套经验,对我抓化学工业极为有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