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走上世界纺织大国的道路——继承钱之光同志的创业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3
第10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走上世界纺织大国的道路
——继承钱之光同志的创业精神
陈锦华
1994年,我国生产棉纱2564万件,居世界第一位;生产毛纺织品29251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生产化学纤维269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出口纺织品(包括服装)创汇约33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已实实在在地成为世界纺织大国。
在标志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状况的衣、食、住、用、行中,我国人民的衣着状况是最为丰富多采的。在国内,城乡差别最小;同发达国家比,也是差距最小的领域。
把一个半殖民地的纺织业,改造和发展成世界纺织大国,这个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我在钱之光身边工作多年,深感钱老为实现这个伟大理想而作出的业绩与创业精神,应当成为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毕生坚持一个宗旨
钱老在他主持纺织工业工作的30多年中,不管遇到什么政治气候和经济变化,他都始终坚持发展纺织工业的宗旨:一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一是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50年代向毛主席的汇报,在党的“八大”上的发言,在每年一度的纺织工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为《人民日报》撰写的社论《发展工业,满足人民需要》,都是讲这个宗旨,用这个思想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钱老认为,把这个宗旨变成行动,必须有务实精神,妥善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纺织原料,一个是装备。在解决纺织原料问题时,他坚持原料与加工能力的全面平衡,“不搭无米之炊”。每年生产多少棉纱,需要多少棉花,能发多少布票,他都亲自算大帐,而且是反复算。他办公桌上总是放着算盘,从棉田面积到亩产量,从收购总量到调运进度,都是及时做到心中有数。有时农业、商业部门和地方的意见不一致,主管财贸工作的李先念副总理总是最后采纳钱老的意见。
在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上,他常讲一个棉纱纺织厂能为国家交多少利税,商业部门能为国家交多少利税,合起来能为国家作多大贡献。60年代初,中国与前苏东国家关系交恶,我国对外贸易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钱老为了给国家多创汇,支援国内度过困难,他亲自组织了纺织品转变出口方向的展览,以推动产品结构调整,扭转“一边倒”的状况,为以后纺织品的扩大外销,全方位地走向国际市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坚持自力更生与学习国外相结合
在前苏联援助建设的156个项目中,除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是解放战争时期援建的项目外,没有一个纺织工业项目。新中国的纺织厂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行组织建设的。他首先把旧中国分散的设计力量组织起来,成立纺织勘察设计公司,承担北京、西安、郑州、石家庄等一批棉纺织工业基地建设的设计任务。同时,把原有的纺织配件厂,按专业分工改造扩建为纺织机械制造厂,实行专业化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成套供应。如将做维修锭子的配件厂改造成细纱机厂,并随着技术的进步,及时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从平面锭子到滚珠轴承锭子,到高速细纱锭子。大体上不到十年就换代一次。这使得我国棉纺织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在50年代、60年代与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大体相近。
在发展化学纤维的决策中,他极力主张第一套引进,然后自己消化、吸收、创新,以争取时间,发展自己的技术,自力更生建设第二套。发展粘胶纤维如此,发展维纶如此,发展腈纶仍然如此。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从70年代开始,我国发展化学纤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我们还不掌握石油裂解、提取化纤原料的技术,钱老主持引进,并亲自主持起草了向毛主席、周总理的报告。但对后加工的纺丝设备,因为已经从国外引进过一套,钱老就力主自己开发制造,并委托李正光同志主持其事。后来这套设备建在上海石化总厂,历经改进,用得很好,把这条路走通了。
坚持实事求是不赶“风”不浮夸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左”的思想,不断地冲击着经济界、工业界。当时有许多争论都是很不实事求是的。看风向,看政治气候,浮夸等等,风行一时。钱老同这类思想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尽管在争论中,钱老被一些人非议过,但历史已经证明,钱老的思想是正确的,而且能在那样的压力下坚持,尤其难能可贵。
在“大跃进”前后,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纵向横向”发展问题。所谓纵向发展,就是当时有人主张细纱锭子的速度可以无限度提高,以增加产量。谁要不同意,谁就是保守。钱老认为,锭子速度应当遵守工艺设备中规定的临界速度,不能无限制地提高,这是科学。这件事在庐山会议以后,许多同志因为赞成钱老的观点而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所谓横向发展,就是有人主张工人看管的细纱机、织布机,可以无限制地扩大看台面。钱老也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应当有个界限,注意工人的劳动强度。这些事在今天看来都是不会成为问题的,但在当时却是纺织工业的发展方针问题。事情就是这样,不实事求是,一步步发展,就会失控,不断扭曲,直至达到荒唐的地步。
还有一个争论大的问题,是规模与效益。钱老主张棉纺织厂的规模不能小于5万锭。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他赞成搞10万锭,并配备相应的前后纺设备,成为整体效益最好的规模企业。他不赞成“小土群”、“小洋群”,不赞成遍地开花。他认为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宝贵资源,不能浪费。同样纺一件纱,大厂与小厂耗用的棉花要相差10%左右。质量上更是不能相比。钱老的这些实事求是、不图虚名的精神,在广大纺织干部中一直受到由衷的尊敬。
忠诚的敬业精神
钱老一生一无嗜好,全身心用在工作上、事业上。他提出的政策建议、为解决纺织原料问题必须实行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的方针,都是亲自调查研究,听取不同意见,经过权衡利弊,然后向中央正式报告,并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他提出的方案,都是亲自计算,把经济效益算到棉花以斤为单位;他主持的事,都亲自参与,并带上熟悉业务、技术的同志,调查、座谈、试点,一丝不苟,从不马虎。
在“文化大革命”的中期,钱老应民主德国新任驻华大使的请求会见了他。在会见结束前,大使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他说,他想了解钱之光同志为什么能在一个重要部门主持工作长达20多年之久。他说,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这是很少有的。钱老笑笑,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说,这是因为钱老的忠诚品格,他忠于共产主义理想,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忠诚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因此,毛主席、周总理都信任他。这个回答,今天看来,可以明显地看出那个时代的烙印。但最重要的回答我是讲了的,而且是明确的。钱老一生,不论是在战争年月,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都是忠于自己的理想、忠于党的事业。他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志在工作,勤政廉政,连纺织厂送的袜子他都拒不收受。他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在世界纺织业大转折、大发展的关头,他能看清方向,把好舵,谨慎而又坚决地组织转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一个行业的振兴,都需要这种精神。我国纺织工业成为世界纺织大国的道路,就是这种精神的胜利。纪念钱老,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