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苗家姑娘的新天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3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苗家姑娘的新天地
周志飞
总参管理局招待处第四招待所(简称为“四所”)的青年职工里有18个来自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苗家姑娘,她们两年多前刚来时都讲不好普通话,有的一点都不会讲,然而在不久前总参“四所”举行的“精神文明、优质服务”青工演讲比赛中,这些苗家姑娘竟一举包揽了前3名。她们情文并茂的演讲和在演讲中透露出来的无私奉献事迹感动得许多听众潸然泪下。
革命战争年代湘鄂西边区的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在这些地方还很贫困。1992年7月,在中央军委人才扶贫的精神号召下,总参“四所”通过与常设在“四所”里的凤凰驻京办事处的同志商量、联系后,到湘西凤凰县的苗寨山乡招收了18名临时工到“四所”作服务员工作。他们的招收条件中重要的一条是:必须是贫困人家的子女。正是在这个前提条件下,石玉春、唐喜英等18名苗家女北上千里走进了“四所”。“她们在这儿工作虽只三年,但我们对她们的培养着眼于未来、一生。”“四所”负责青工管理工作的领导如是说。
因家贫或学习环境差等原因,这些姑娘大多初中未毕业,有的只读到小学,文化基础较差。再加上苗寨山乡平时讲话几乎都用苗语,普通话根本就是个稀罕物。初来时,有的姑娘因讲不了普通话连门都不敢出。为此,“四所”专门请来了景山学校的老师给她们补习文化、训练普通话。以后又专门拨给她们一间电视房作为自习室。除周末外,姑娘们每晚在此集中学习:先看电视听新闻,了解当前国家、社会形势,然后学习文化。一篇大字、一篇小字、一篇日记是她们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
城市的色彩令每一个新来的人眼花缭乱,为使这些18、19岁的姑娘“身处五色而不目眩”,“四所”从一开始就注重对她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用积极进取的“四有”新人理想鼓励、引导她们,对她们的管理严格而不失丰富。为培养并使她们保持朴实、勤俭的性格,直接分管她们的杜英、师爱莲两位班长还替她们制定了每月的存钱计划。姑娘们除文化上提高很快外,思想上进步也很大。18人中有1人于1994年国庆前夕加入了党组织,成为“四所”青工中的第一个党员,其他的人也都入了团。她们勤恳、吃苦耐劳的工作和因她们的到来而引起的招工用人关系网的革除,使“四所”的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位在此住宿过的雷锋家乡的县委书记,给“四所”留下了“你们西南楼全体同志在工作学习和各方面同雷锋同志一样”的评价。
最近,这些姑娘们又组织起了一个“苗家青年突击队”,成为“四所”综合治理和其他工作、活动中的主力军。
“四所”的扶持像一股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不仅使这些苗家姑娘成了家里重要的经济支柱:她们给家里寄钱买化肥、买种子,支助弟妹上学……更为难得的是为她们重新点燃了心中的好学上进之火,使她们重新认识到了知识的可贵。
现在,她们三两个一组纷纷报名参加了电脑、文秘、财会等各种业余专业知识培训班,在一度远离学校后重新掀起了一个学习的热潮。“在这里才觉得没有知识可真不行。”她们争相告诉记者她们的这一新发现。
三年之后,她们中的大部分人还将回到自己的山乡苗寨去,但“四所”曾经将她们扶进的这个“外面的世界”决不只会是一个“精彩而无奈”的回忆,而是一个新的然而又将永远属于她们自己的人生中的一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