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李白没获过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3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李白没获过奖
孙建清
写过不少小说的一位女作家,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与观众见面,记者在采访她的最后时刻把镜头对准了她获得的那些文学奖杯和证书上,这似乎也是其他记者的本能。她却丝毫没有获奖的激动,她以相当平稳的口吻说:“这些获奖说明不了什么的。”她又进一步解释:不能说获奖的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也不能说获奖的作家是水平最高的作家。这番话讲得很真诚,我以为这是比较老实的态度,很值得人们思索。平心而论,有些评奖固然对文艺的进步有所助益,但名实不符,过多过滥之弊亦显而易见。
我常想,生活在今天的作家简直太幸运了,有那么多获奖的机会,现在各类奖的主办者俨然是一家慈善机构,似乎发誓要让全国人民都获奖,奖的覆盖面之广,受奖人数之多,是罕见的。一个乡土诗人写得几首小诗,报上竟然有他的事迹报道,而报道中记者绝不忘记写上获奖,有的奖据说还是国家级的。殊不知,那个“国家级”是几个小青年私刻的红章子。所谓“全国诗歌大奖赛”、“全国微型小说大奖赛”,那是一个地级文联、县作协都能搞的事情,我真佩服这些人的胆量!
如同交多少多少元可买个明星产品一样,文艺界的评奖也越来越失真。所谓“最高奖”、“最有权威”、“代表水平”云云,实则不能服人,像某些电影洋奖,要想获奖,不拍出个《北京杂种》这类邪乎点的片子怕是不行的。然而,《北京杂种》这部片子是否标志着中国电影艺术的巅峰,不得而知,也不想知道。种种迹象表明,有的经济界还是文艺界评奖,都有一个关系评委、权力评委、赞助评委,与此相对应的就有关系获奖、权力获奖、赞助获奖,如此“良性循环”,焉能不把评奖弄到分文不值的地步呢?
评奖也算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吧。我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但查阅唐诗宋词元曲书籍注释,翻遍历史名人字典,怎么也找不到古时的文人获奖的记载。我百思不得其解,诗仙李白怎么就没获个诗歌大赛一等奖?曹雪芹怎么没获个小说大奖赛一等奖?可见,古代的文人墨客真不开窍,不像今人聪明,发明了这奖那杯。
一个真正的作家应对获奖与否坦然处之。唐诗虽未获奖,但不失为千古绝唱;李白没有荣誉证书,但后人给他的“奖”还少吗?对于作家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获奖而在于作品,别的都是过眼云烟,唯有读者心目中给你的“奖”才是永存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