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假如我会说哈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3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假如我会说哈语……”
尹树广
“假如我会说国语——哈语该多好,那样我将拥有一笔财富,就能更准确地理解哈族议员的发言。”此语出自哈萨克斯坦最高苏维埃副主席费多托娃之口。你也许感到奇怪,国家副议长能不会说“国语”?
其实,只要你在哈国呆上几天,就会明白,从平民百姓到政府要员,好多人也都缺乏这笔“财富”。在议会大厅,哈族议员用“国语”侃侃而谈,而俄罗斯族议员则手扶耳机,倾听同声传译;突然,前者说到动情之处,“妙语连珠”,可戴耳机者却大眼瞪小眼,如坠五里雾中。此情此景,不足为奇。
“哈语是国语,俄语为族际交际语言。”该国宪法上白纸黑字地这样写着。可走在阿拉木图大街小巷或在政府机关,你却有一种感觉:操“国语”的少,用“族际交际语言”侃的多。
这种情况是哈特殊的民族构成决定的。哈是一个有12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曾被称为“苏联各民族人民的实验室”,但其主体民族——哈族在全国人口比例中仅占48%,约800万人,而以俄罗斯人为主的其他民族却占多数。这在前苏联各国中独一无二。
哈语今天被列为“国语”,但在前苏联时期,有点墨水的哈族人甚至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它。用一位颇有身份的本地朋友的话说,这会证明你是“乡巴佬”。这位朋友表示赞成政府的观点:独立后,国家在文化领域首先面临着恢复民族历史传统,包括语言习俗等任务。宪法中有关国语地位的规定也有助于哈语的复兴。
然而,也有人对此大不以为然,称目前语言现状是对俄语居民的“歧视”,要求将俄语列为“第二国语”。他们举例说,仅去年一年,就有40多万俄语居民离开这里,原因之一是担心子女教育受影响。而移民潮使哈经济雪上加霜。
前不久,有人向总统进言,请他就双国语举行全民公决。话音甫落,哈知名学者们即拍案而起,声称要与一切损害民族利益的“叛徒”作斗争。
笔者曾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本地记者用“哈语”向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发问,总统见其他“老记”如在云雾之中,便毛遂自荐,当起翻译来,把问答用“族际交际语言”重复一遍。每逢重大场合,纳氏莫不如此。
与朋友聊起本文开篇所述的费多托娃的慨叹,他打趣道,“假如费女士会说国语,那她就有资格竞选总统了。”若仅以该标准衡量,有条件竞选总统的哈国人,恐怕还不到其总人口的10%。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