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大漠治沙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5
第2版(经济)
专栏:田野风·西北行

  大漠治沙人
生活在沙漠里的人用青春和生命栽培、护卫着河柳,然而他们是贫穷的,力量是微小的。当沙漠再逼近我们绿色家园时,还能仅仅靠他们的绵力治沙吗?
本报记者周泓洋
车行无路,轮子在沙漠里无奈地飞旋,一丝儿也不往前挪,只好下了汽车,奔向茫茫的大漠深处,以便能在天黑之前赶到盐池县“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一个治沙实验场。恼人的砂粒绞着碎雪灌进脖子里,记者这才体会到什么是大西北沙漠里的冬天。
好在一会儿,吉普车爬出“沙窝”追了上来,路也好走多了。进入“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区,延伸的柏油马路夹在两行钻天的杨树中间笔直向前,记者的视野里已没有沙漠的踪影。“三北局”的何立诚同志告诉记者,这里有长50公里、宽1公里的护路林带,保护着这条从银川向东去的公路。三北防护林建设已经搞了十几年了,目前一些大的工程项目建设已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成功地防止住沙漠的再度肆虐,其余类似这样的护路林带等专项工程建设在“三北地区”搞了很多,收效不一。
太阳偏西,茫茫的大漠深处,灰蒙蒙的天宇下横着一线房子,视野内再无人家。那排破旧的灰色瓦房在寒风中似乎都可以抖动起来。我们的车子拐下公路,碾着松软的沙尘停在这排小房前。同行者说这就是护卫着这条50公里长的护路林带的治沙实验场。
木板门锁着,板与板之间漏着半寸宽的缝隙。想象不出这“门”如何能挡得住西北高原的风沙。循着犬吠声,记者扭头看去,一位裹着厚厚黑棉衣的紫红脸膛的中年汉子笑微微地朝我们走来。
“我就是这个场的场长兼党支部书记曹茂荣。大伙儿快进屋。”说话间打开一间冰窖般的办公室。屋内一桌,一床,两个坐上去立刻陷进去的沙发。呼啸的北风钻过窗楞,卷得墙上挂着的林业部文件“刷刷”作响。
冷,把我们逼进副站长沈学礼的家。老曹“嘿嘿”两声之后的开场白是:“我们这个场有40多个干部职工。原来规划沿公路治沙造林18万亩,已经完成了4.7万亩。我们任务的80%是造林和管护这条国防公路。”
记者:才40来个人,要在这沙漠里造林18万亩?哪一年才能造完?
曹茂荣:抓紧干呗!1980年我就来到这里,15年啦!
记者:那您的家也在这里?
曹:这里安了两户人家。一户是我;另一户就是副场长小沈小两口。我家太破不好意思让你们去,小沈两口子是双职工,条件好。
记者:沈副场长的爱人也是搞治沙的?
沈学礼:在这沙窝子里不治沙不行啊!我们两口子从陕西榆林林校毕业就来到大沙漠里。在这沙漠里结婚成的家。
沈副场长的家简陋,却干干净净。沈学礼蹲在地上,风割沙啃的脸让你无法相信他33岁的实际年龄。
无边无际的大沙漠啊,两位大学生和40位治沙人的青春能否重新唤醒你沉睡的绿色?!
记者:曹场长,在沙漠里造林很困难吧?
曹:不容易!每年我们都能造林1500亩到2000亩左右。这1亩地就得15块钱左右。本来可以找周围的群众来干,可一是离村庄太远,等赶到了,太阳也就快偏西了;再就是我这40多口子怎么办?也就靠这些造林费。自己育苗自己挖沙栽树省下造林费,实际上造林费就是工资。我们实行的是差额补贴,但到现在还是没有发下来,钱都先用在造林上了。造林资金贵着呢!可不能花瞎了治沙造林的钱呐!
记者:您这儿栽的树成活率怎么样?
曹:这儿的树,大部分是河柳,这地方只能长河柳。我们拿着命来栽树还能糊弄?栽一棵得叫它活一棵。深挖坑,也不用太深,2米多就行。我们栽的树成活率在80%左右。
尽管老曹推辞着,记者还是走进了他那“太破,不值得看”的家。老伴儿不在,两间小房子里一张简易床和一张三屉桌就挤得满满了。“这就是您住了15年的家?”记者感慨地问已经有些窘迫的曹场长。
“是咧!娃儿都出去上学了,老两口凑合着住。”老曹忙不迭地用袄袖擦着凳子让记者坐。“我一共四个娃,三个在外面上大学,还有一个女娃在县城上高二。”说起孩子,老曹斑驳的脸上写满憨厚和甜蜜。“打算让他们回来吗?”
“回来治沙!我要他们回来治沙。可是娃儿们不同意,说专业不对口。没办法……我们这儿条件是差了点,有的职工也不安心。可你不治他也不治,那该谁来治呢?”老曹唏嘘着。
该谁来治沙?难道就应该生活在沙漠里的人自己来治沙吗?记者迎着冬日冷寂的大漠夕阳苦苦思索。今天生活在绿色里的人们所体会的沙漠是艺术、是美,有多少人了解过治沙人的艰辛?正是治沙人在用青春和生命一棵一棵地栽种着护卫我们的树。然而,他们是贫穷的,他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他们的艰辛换来的是我们的绿色家园。
可是,在地球的癌症——沙漠逼近我们绿色家园的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仅仅依靠大漠里苦苦挣扎的治沙人的绵薄力量吗?   
从今天起,我们开辟这个专栏,叫“田野风”。一是为了及时反映农村最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各类问题,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要求,以及他们的精神风貌;二是为了培养、锻炼记者队伍,通过开设这一专栏,促使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无疑,这是从田野吹来的一股清新之风。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