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农民为何冷落农家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4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农民为何冷落农家肥
张景标
近年来,绝大部分农民减少或不乐意再积造使用农家肥(以下简称“减肥”),这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粮食产量及效益的不断提高。对此,江苏泗洪农行最近组织人力在该县作了调查,结果表明,减肥的成因、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应积极采取对策。
“减肥”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随着农田作业机械化的普及,耕牛日趋减少,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了耕牛,自然就没有或只有极少的牛粪肥田了。像张王村,80年代400户拥有耕牛700多头,而今550多农户仅拥有耕牛11头。二是随着不少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加之农副业结构的调整,规模性的畜禽养殖就集中到了少数村、组、户。孙园村有400多个农户,饲养畜禽的才20多户。这样,绝大多数农民就没有或只有极少的畜禽粪肥田了。
主观原因有三: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有不少农民说,过去使用农家肥,小麦亩产很少有突破200公斤大关的;如今,单使用化肥,亩产一般就能达230公斤左右了,说明化肥比农家肥强得多。他们认为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靠化肥的作用,而忽略了其它增产因素。其次,不少农民满足于近几年来的粮食生产水平,认为没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积造使用农家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反正粮食产量再高,也赚不了多少钱,没必要造用什么农家肥。靠造用农家肥增产,还不如去打工赚钱。再次,是惰性在作怪。调查发现,想积造使用农家肥的,多是迈入中老年的少数农民;而青年农民,绝大部分是不愿再吃那份苦的。
“减肥”危害
少施农家肥,板结了土壤结构,影响了土壤含肥量和保湿度,土地易涝又易旱,导致产量及效益不高。现以李庙村17与18两个小组的实例作对比说明。
相同点:两个小组人均占有耕地(均是稻麦轮作田)相等,使用种子相同,原耕地土壤结构也相同。
不同点:18组户均饲养猪、牛、羊5.1头,家禽153只;17组户均饲养猪、牛、羊0.7头、家禽13只。18组能积极积造使用农家肥,而17组没能做到这一点。由于这些“不同点”,他们粮食生产(即稻麦轮作)的产量、效益和生产成本悬殊很大。
产量悬殊:18组年均单产1006公斤(其中水稻655公斤);而17组平均单产只有760公斤(其中水稻502公斤),比18组低246公斤。
成本悬殊:18组亩均购用化肥102元,17组亩均则购用化肥169元,比18组多67元。
效益悬殊:如按当地稻、麦现行市场价计算,18组比17组亩均要多收入310余元;加上少用的成本费,亩均多增效益380元左右。年人均收入也有悬殊——虽然两个小组粮食生产、畜禽养殖以外的从业人数和收入都差不多,但18组人均分配高达1002元,比17组多360元。
调查表明,在土地、收、管等条件相同的条件下,18组比17组收入高出57%以上,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用的农家肥多。
“增肥”办法
⒈加强宣传,加深认识。主要是大力宣传农家肥(即有机肥)是化肥无法替代的知识,讲清积造使用农家肥会更迅速致富的道理。
⒉组织富余劳动力,发展畜禽生产。贫困地区的农民中,富余劳动力尚占相当的比例,可以用来搞畜禽生产。畜禽生产发展,农家肥就多,粮食产量及效益也就会随之而提高。
⒊改革创新,调整从业农民结构。将农民分为菜农、渔农、畜禽农和粮农等多种成分,让各类农民各司其业。将耕地集中到部分粮农手中耕种,组织畜禽农发展规模畜禽生产。
⒋更新观念,适度种植绿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