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农村城市化的希望──安徽小城镇建设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3
第4版(要闻)
专栏:

  农村城市化的希望
──安徽小城镇建设述评
本报记者王启明
10年前,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集镇无非是个换取油盐酱醋的地方。然而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集镇是块“风水宝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使农村集镇展现出美好前景和无穷魅力。
大包干呼唤小城镇
率先实行“大包干”的安徽,由于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富余劳力大批涌现,农民急切地呼唤着土地之外的就业机会,于是他们中的大批人纷纷跳出“农门”办工经商;他们更呼唤着交通、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齐全的集结点的出现。
对市场、就业、乡镇企业集结点的呼唤,给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领导者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将是大包干之后农村改革的必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1984年6月,安徽率先召开了“小城镇建设理论研讨会”,探索小城镇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等与会发表了意见。会后,省委、省政府立即形成了《关于小城镇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指出,加快建设小城镇,使农村多余劳力就地消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部署。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10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大开绿灯,制订一系列有利于集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强化了工作力度。省委书记卢荣景多次强调:“要用抓兴办乡镇企业的劲头来抓小城镇建设。”仅在1993年,全省共投入21.6亿元资金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建制镇由1984年的152个发展到754个(不包括市辖镇和县城镇);一般集镇涌现出2498个。这3000多个小城镇已成为当地最有活力的经济兴奋点。
潮起潮落终有时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5800万人口中的80%以上在农村。到本世纪末,安徽要达到小康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经济水平。目前,安徽农村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挖掘和发挥1000多万富余劳力作用。如此巨大的人力资源,亟待寻找新的就业和发挥作用的机会。
君不见一年一度的“民工潮”么?号称五百万“皖军”的安徽民工,成群结队地涌向大中城市,涌向沿海发达地区。他们为安徽缓解了当前农村就业的“燃眉之急”,学得技术,挣来资金,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民工潮”的出现,也给交通、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
80年代中后期,安徽曾提出“一个稳定两个加快发展”的农村发展战略,即“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开发性农业”。实践的结果是:粮食生产的量和质都有大幅度提高,开发性农业取得长足进步,乡镇企业突飞猛进。据统计,在实施这项农村发展战略中消化富余劳力约600万人。但是,全省仍有400到500万左右富余劳力不断地加入“民工潮”的大潮中。
潮起潮落终有时。如此汹涌而起的“民工潮”,一方面需要尽快纳入正常、合理、有序的流动轨道;另一方面,则要着眼于长远,通过发展本地经济,特别是发展小城镇和城镇经济,逐步吸纳这些外出民工和不断产生的新的富余劳力。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铜陵县仅四个农村集镇,1993年就安排富余劳力1.6万多人,平均每个集镇安排4000多人。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全省若发展和建设好1000个新的建制镇,就可吸纳400多万富余劳力。倘若再扶持一批一般集镇,农村的富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和“民工潮”问题,不仅仅靠小城镇。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我国的大中城市仍可使一小部分农村富余劳力永久性地转变为城市人,但是,这不可能成为主渠道。广阔农村中众多的小城镇,才是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城乡一体共富共荣
在安徽,已经开始形成一批“城乡一体,共富共荣”趋向的农村集镇。
霍丘县叶集镇,位于皖豫鄂边界,历史上也曾昌盛过,但后来衰败破落。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省委、省政府批准其为综合改革试点集镇后,这里逐步形成了农贸、竹木、瓜果、车辆等一批市场。仅去年,商贸经营额2.6亿元,乡镇企业产值1.7亿元;市场覆盖三省20个城镇约250万人口;在镇上工作、生活的人口已达3.5万人,其中2.4万人是农村人口,另外,周围农村中还有近万人依托集镇上各种经营活动作为经济来源。
和县乌江镇,1984年约4000人,现在却有1.8万人,10年增长了3.5倍。10年来,集镇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功能齐全。这是个工贸型集镇,乡镇企业产值1.93亿元,集市贸易年成交额2亿元以上。乌江蔬菜销往南京、马鞍山等城市,使集镇周围农村兴起2万多亩以“大棚菜”为主的经济田,5000多个农户卷入蔬菜生产大潮中,农民收入随着集镇的繁荣不断提高。
当涂县龙山桥镇,1984年前,是一个只有30来户人家、5个商业门面的乡村。10年来,在马鞍山市和当涂县的扶持下,大办乡镇企业,1993年全镇工业产值达5.1亿元,实现利润4300万元,全镇农民人均收入1200元。工业发展带动了集镇建设,现已成了一座像模像样的新兴工业型集镇。
在叶集、乌江、龙山桥这样的新、老集镇里,经济活动的主体就是一批昨日或今日的农民。他们从经营思想、市场观念、文化科技意识,到生活方式,都在逐渐向城市靠拢,有的甚至走在前头。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开始预示着现代农村的发展方向,将大大加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为此,近些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按照“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小城镇建设。
当然,小城镇建设既要看到当前在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富余劳力中的作用,更要看到在实现农村现代化中的历史重任。安徽的发展思路是“富规划、穷建设”,即小城镇规划从一开始就高标准,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绿化、文教设施、乡镇工业布局等,在规划、设计上都要体现城市性综合功能,将规划的前瞻性和实施的量力而行原则结合起来。目前,全省建制镇完成编制建设规划的有728个,完成比率为95.67%;一般集镇完成编制建设规划的占94.5%。各地都在按照规划和自身的能力,统筹兼顾,分步实施。
可以预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马克思所说的“乡村城市化”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中国农村的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