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讲好全国通用语──普通话──国家语委主任许嘉璐答记者问(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讲好全国通用语──普通话
──国家语委主任许嘉璐答记者问(中)
本报记者周庆
问:一些读者批评内地某些节目主持人说话故意带“港台腔”,某些影视作品、晚会中的地方语愈来愈多,不少地区公共场合、学校不能以讲普通话为主,这些都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使用,您对此是否有同感?
答:你所说的现象是客观存在。国家规定以普通话为全国通用语,是对的。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且不说这样规定的科学的、历史的根据,仅就普通话词汇覆盖的地域广,语音清晰柔和,声、韵、调区分度高,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轻声、儿化丰富,表现力强来说,也最适于做日常交流和广播电视的语言。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故意带“港味儿”的现象呢?这是极少数人,而且主要是年轻人追新猎奇,想显示与众不同。其实,这是一种扭曲了的心理。港、台地区的人们或广东人说普通话带点地方味,是因为发音不够标准,这也是学说普通话必然的过程。本来不是港台或广东人,偏要装那个腔,别人听来就不是滋味了。其实,港台人和广东人并不欣赏这种酸溜溜的腔,倒是很羡慕一些当地人普通话说得很漂亮。近年来,香港的“普通话热”历久不衰,就是很好的证明。去年报上登过这么一件事:北京一个港资公司招聘员工,一位北京青年去应聘,本来各方面条件很好,偏偏他操着一口“广腔”回答老板的提问,结果弄巧成拙,没被录用,因为老板感到恶心!我看这位老板很聪明:他由说话而推想到这位青年人的素质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港台影片在内地大量播放,“港台腔”对一些青少年的确有影响;而某些“歌星”和节目主持人也以“改革播音语言”、“口语化”为由而故意带“港台腔”,也形成了对青少年的误导。这都是畸形心理的反映,是对语言环境的污染。对这种现象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不是主流,也永远成不了主流。你记得老舍先生的名作《茶馆》吧,里面的小刘麻子,因为跟洋人攀上了,一张口就带生硬的外国词儿、洋味儿。我看现在出现模仿“港台腔”现象,就是50年前那一幕的翻版。像小刘麻子那样说话的人不久就没有了,我想,模仿“港台腔”这一“潮”也长不了。
但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是,播音员、演员是社会语言的教师,应该切切实实地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决不应该随波逐流。为此,去年10月广电部、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对教师和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至于文艺节目常有一些方言小品的问题,则要具体分析。推广普通话并不排斥语言生活的多样化,在某种情况下方言人物的形象也许很贴近生活,适当运用能产生一定的舞台效果。但是这只能根据作品的需要。现在的问题是,舞台上、影视节目里方言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整个节目都用方言,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有的小品还把说方言的人物放在被取笑逗乐的地位,说实在话,我每次看这种节目都很不舒服;说方言成了“土老帽儿”的标志,这就丑化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或没“见过世面”的人,其实同时也丑化了演员自身。
国家语委正在加大在学校普及普通话的力度,现在起又要重点在各级党政机关推广普通话。中央领导同志最近指出:“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介对此要因势利导,“推波助澜”。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也要更新语言观念,做社会的表率,移风易俗。
                    (待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