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金轮”的跨越——记中国金轮集团的崛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6
第1版(要闻)
专栏:

  “金轮”的跨越
——记中国金轮集团的崛起
本报记者张志凯张勇
前些时候,几名德国客商来华考察,给埋头苦干的金轮人带来一个振奋的消息:根据世界化纤产品市场的最近统计,金轮人已经坐上了世界锦纶帘子布生产的第三把交椅,仅次于美国杜邦公司和韩国东亚公司。
然而,慕名前来的外商没有想到,金轮人不仅仅生产帘子布,他们还是一座现代化工业城的主人。这里拥有化纤、纺织、机械、电子、冶金五个行业总公司。1994年,金轮集团实现产值13亿元、利税1.2亿元,出口额达1亿元。
这里的农民是如何在短短七年时间里创造出成绩的?
近日,记者来到杭州湾畔的浙江慈溪市宗汉镇,走访了这个大型乡镇企业——中国金轮集团公司。
从废料加工到高技术产业
“金轮”的创业者从废旧塑料加工行业起步时,只有一间房和几千元资产。产品档次低,销路差,工厂濒于倒闭。1984年,当时的村会计、后来的金轮集团董事长陆汉振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经过市场调查,他果断地决定集资2500元,转产锦纶废丝加工成的改性塑料。当年,产值达到20万元,利润3万元。
“金轮”的创业者们了解到,用作汽车轮胎骨架的化纤产品锦纶帘子线在国内市场上十分紧缺,40%靠进口,而且缺口将越来越大。刚刚翻过身来的陆汉振当机立断:上帘子线项目。
年产2000吨帘子线的锦纶一厂,常规建设需要2年,在这里从打桩到投产仅7个月。投产后仅半年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并偿还了250万元的债务。1986年成为“金轮”的起飞之年。
有了帘子线,再上帘子布。锦纶一厂成功之后,1988年,投资2500万元的锦纶二厂上马,三年的工程9个月完成;1990年,投资5000万元的三厂开工,五年工期缩短到11个月。这在当时被创业者骄傲地称作“锦纶速度”。
在创造高速度的同时,金轮人没有忽视产品质量。办厂伊始,他们就提出以“以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以工序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的准则,狠抓各项基础管理,使主产品帘子线、帘子布的产品合格率达99%以上,优等、一等品率达90%以上,并获得产品出口质量许可证。现在他们的产品销到韩国、科威特、土耳其、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联合舰队有规模
“金轮”的成功,还在于他们抓住时机形成规模效益。
1992年,在筹建投资1亿元的四厂的同时,金轮人做出“多业并举,多角经营”的战略抉择,组建了以锦纶厂为核心的“金轮”集团公司。集团投资5亿元,实施一个包括十几个高、新、尖产品的发展计划。一批批新厂在宗汉镇破土而起,摩托车、铝材、英文打字机、丙纶、装潢材料等产品陆续出厂。1993年“金轮”的产值和利税几乎又翻了一番,达到8亿多元。
1993年2月,河南的几个科技人员到慈溪寻找合作单位生产摩托车。陆汉振听完详细情况后,4个小时就拍板投资5000万元拿下这个项目。4个月后,首批十几辆崭新的摩托车通过国家验收,各项指标均达到优等和一级水平。今年,集团摩托车厂的生产能力已达上万辆,产值可达7000万元。新厂房和生产线还在扩建之中,摩托车不久即将成为金轮的又一大“支柱产品”。
开发智力有魄力
陆汉振忘不了创业之初登门拜师学技术的艰难,这使得他更加刻骨铭心地感到科技和人才的宝贵。
1990年,正是企业大上的时候,资金极为困难,但陆汉振执意抽调45万元,建造了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职工技校,并聘请了18名大学教师常年驻校授课。现在这所学校已累计培训职工近4万人次。
去年,金轮集团45岁以下、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中青年管理人员全部送到对口学校进行专业进修,学成后方可重新上岗。现已有9名厂长被送到上海的厂长经理培训中心学习。到目前为止,金轮集团在人才培育和引进方面投资了700多万元,先后有256名优秀青年职工被选送到全国的大专院校学习深造,“金轮”还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招聘了249名工程技术人员。现在,全公司已拥有初级职称以上的专业人员400多名,比建厂初期增加了近50倍。
去年8月,“金轮”出巨资承包了重庆航天机电设计院下属电脑传感技术公司。“老乡”入主这家拥有11名高级工程师、17名工程师、9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所,在山城轰动一时。
“金轮”重视文化投资,明文规定:凡企业所在村村民子女中有考上职业高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的,家长每月可领取奖金80元、100元、120元;职工子女中凡考进中专、大专、大学的,一次性奖励6000元、8000元、1万元。企业中的青年职工凡考进中专、大专的,读书期间不仅工资、奖金照发,而且寒暑假来回车船费全部报销。
“金轮”为当地七八个村设立了养老保险金,5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60元养老金。
这充分显示了经济上翻身的农民对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渴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