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国有商业怎样卖菜?——菜价追踪之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6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有商业怎样卖菜?
——菜价追踪之七
本报记者潘岗
如何看待节日菜价波动?国有商业在蔬菜流通中起什么作用?政府怎样调控蔬菜市场?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内贸易部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采庆。下面是张采庆同志的看法和建议,供广大读者和有关部门参考。——编者                 
节日菜价波动不奇怪
春节前夕菜价令人咋舌,节后菜价又惊人地回落。张采庆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有其客观必然性。蔬菜的产、销过程及供求规律有鲜明的特性。一方面,它是人类日常生活必需品,需求是刚性的;另一方面,它受生产、流通、市场(背后又受地理、气候、环境等)影响大,供给不稳定,故供求和价格波动大。其波动性集中表现在大城市、淡季、假期,尤其是节日。北京春节前夕,一些蔬菜经营者因忙于过年停业,而蔬菜消费者要求好、全、高,又抱着“贵也要吃”的购买心理,菜价必然上涨。这几乎年年如此。曾记得一九八七年北京春节前的黄瓜零售价,经国务院副总理批准卖到每五百克七元。比起那时,现在产销蔬菜所用的物资和工业品价格几乎成倍上涨,黄瓜价格反而下降,这不能不归功于蔬菜产销体制的改革,是市场调节作用的效应。
蔬菜价格从批发到零售涨了一倍多,是否暴利?张采庆表示,这还很难说。他分析这里面有几种可能,一是从菜地到零售,损耗大,零售商从批发进了一公斤菜,卖出时可能只是五百克;上市落市价相差大,早上上市时菜鲜价高,落市时菜蔫价跌,卖不掉的菜还得倒掉。二是费用不一样。菜贩从批发市场进菜后,一个集市卖不完,可能得赶另一个集市,中间还要交这费那费,成本必然大。
国有“超市”将占有一席之地
张采庆指出,正因为蔬菜是小生产、价值低而附加成本较高,在经营上就要求比较灵活、成本低的组织形式。从目前看,蔬菜最适合于生产者经营,这样无环节,成本低。但从社会分工、专业化角度讲,又不可能全由菜农卖菜;其次是小商贩经营,一辆板车加杆秤,就可开张,而国有菜店就不行。国有菜店的统一性、制度性,如上下班、几班倒,加上目前国有企业普遍负担重等等,就决定了国有商业难以适应,以致出现了“谁卖菜,谁赔钱”的现象。近几年,国有菜店纷纷改行,这也是其追求效益、求生存的必然出路,并非仅是某个经理或菜店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蔬菜商业曾凭借独家经营、政府定价、财政补贴等政策,达到了安排市场、稳定物价的目标。但从深层次看,生产者、经营者得不到必要的经济补偿,消费者得不到足够的蔬菜供应,政府还为市民付出巨额补贴,这是难以为继的。目前,个体菜农、菜贩已通过八万多个批发市场和集市,取代了国有商业,成为我国蔬菜流通的主渠道,全国城市蔬菜市场中,国有商业的占有率已不足10%,已演变为辅渠道,起补充作用。
张采庆认为这一变化说明,人为地要国有商店成为蔬菜供应的主渠道,不大现实。这是因为,一是蔬菜经营多渠道已经形成,单一渠道已不复存在;二是财政补贴不起;三是今天一部分消费者对财政那点补贴已觉得无所谓。
未来的国有商业将趋向混合化、大型化、现代化。其中,小企业将转向连锁化和非国有化,大型企业很大部分将采取连锁超市形式。适应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需求变化,上市的蔬菜趋向高品质、多品种、小包装、无污染。在此过程中,菜农由于专事生产而逐步退出流通领域,个体菜贩由于营销环境的改善而逐步进入固定的店铺,集市贸易则逐渐由盛而衰。而超市这种商业组织,具有价廉物美和一次购全的优势,有很强的生命力,兼营蔬菜是其主要特征,是企业的正确选择。上海市中港百佳连锁公司办的三家超市兼营蔬菜取得成功,令人鼓舞。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超市将领导蔬菜消费的新潮流,未来我国的国有超市,仍将承担蔬菜集散、加工、营销的功能,在蔬菜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国家如何调控蔬菜市场
国有商店不再是蔬菜流通的“主渠道”,那么,今后国家如何调控蔬菜市场,稳定菜价?
张采庆认为,国家现行的一些做法,如实行“市长负责制”,控制蔬菜价格,稳定蔬菜面积,建立蔬菜基地,建立蔬菜批发市场,打击“菜霸”,规范经营,建立蔬菜风险基金等,都是成功的。其中最有效的,一是对菜农的扶持。这种做法在市场经济国家很普遍。我国扶持菜农生产,可帮助菜农兴修水利,建大棚,修公路以及良种、栽培技术的推广等;其次是在流通环节,应给菜农、菜商提供交通便利、场租低廉的交易场所,扶持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流通组织。同时,要维护好市场秩序,打击欺行霸市行为,为菜农、菜商卖菜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易环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