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从封闭走向开放——喀喇昆仑公路纪行(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02
第3版(国际)
专栏:巴基斯坦通讯

  从封闭走向开放
——喀喇昆仑公路纪行(上)
本报记者吴迎春
汽车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喀喇昆仑公路上奔驰,只见路旁群山起伏,连绵不绝。这里喜马拉雅、兴都库什、喀喇昆仑等世界著名山脉汇聚,6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0多座,包括8600多米的乔戈里峰。山多人稀,是巴北部地区的一大特点。
交通阻碍曾使这里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在喀喇昆仑公路开通之前,北部山区的人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山谷里。突发的冰川运动、冰冻、大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会使人和动物顿时消失。一年中,人们只偶尔在夏季攀越高山的羊肠小道去外部世界,肩扛畜驮运回所需物品,来调剂一下他们可怜的简朴生活。
1978年,喀喇昆仑公路的建成,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为这一地区的开放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每天,公路上的客、货车南达千里之外的商城拉瓦尔品第,北通巴中边境的红其拉甫山口直至中国境内的公路;当地生产的农产品、水果、宝石源源运出,运回所需的各种现代化物品和日用生活品;商品经济大发展,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各国游客纷至沓来。随着新人、新思想、新技术产品的大量涌进,北部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他们现在学会了怎样赚钱。
公路打开了巴北部地区人们的视野,标志着过去开门见大山、只知在房前宅后有限耕地中生产土豆、玉米自用的山里人现在有了商品经济的头脑,而且为数不少。北部地区约有15万户人家,几乎每家有人出外赚钱,他们或开商店跑贩运、或当司机、或者打工、或办旅游开旅馆。记者曾访问一个叫葫珀的山村,它远离城镇,在洪扎的一个大山谷中。这个村子之所以小有名气,因为它附近有一个长达6公里的冰川,同高山上雪峰相连。葫珀村人利用冰川办旅游,在它附近建旅馆和饭店。旅馆并不豪华:几间平房和6个帐篷,但游客是来看大冰川的,在冰川边住上一宿,可满足好奇心。自4年前开业以来,已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的游客。有位旅馆老板的儿子正上中学,操着流利的英语说,因其他月份太冷,一年中只有5月至11月开业,5个月可收入20多万卢比(相当人民币5万多元)。如今家有4辆汽车,一台发电机,日子好起来了。他还说过去穷,但不知怎么赚钱。现在开了窍,连种土豆也可赚钱。他们村里很多人为旁遮普省农户培植优质土豆种,能卖好价钱。
随着北部地区的发展,贫穷落后面貌正在改变。北部地区首府吉尔吉特市已成为一个繁荣的集镇,大街上店铺旅馆林立,来往的游客商贾如云。而在喀喇昆仑公路开通前,吉尔吉特总共只有一个客栈,根本没有旅馆。公路沿线的丹约尔、卡里马巴德、阿里阿巴德、苏斯特等村镇日益兴旺,已成为新的商业中心;很多地方通了电、电话和自来水;电视机、收音机在迅速普及;教育也在发展,如今北部有680多所学校,在校男女学生8.6万多名,识字率增至14%,而过去这里99%的人是文盲。过去吃盐都很困难,现在北部人民正在迅速获得信息和知识,发展经济贸易和旅游。这是中国援建这条公路带来的变化。
为早日脱贫,巴联邦政府制定了有关发展北部地区的计划,增拨了发展资金。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资摆在优先的位置,加大了开放的力度。为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联邦政府已拨款10亿卢比。另外,在未来3年中,政府还计划在吉尔吉特市修建一个现代化机场;准备投资40亿卢比,发展卫星通信系统,使之扩大到红其拉甫山口。
(本报伊斯兰堡电)
(附图片)
题图:巴中边界地区的红其拉甫山口,被称为和平和友好的边界,一辆中国货车正开往巴基斯坦境内。本报记者吴迎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