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从制约因素中发掘潜力——六省农业厅厅长访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6
第2版(经济)
专栏:

  从制约因素中发掘潜力
——六省农业厅厅长访谈
本报记者江夏
进入1995年以来,“农业”成了各类新闻传媒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全国上下对农业的关注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在舆论热热闹闹的背后,下面的实际情形怎么样?是不是已经有所动作?增加农业投入最终能落实多少?各地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最大的潜力在哪里?揣着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记者走访了6个农业大省的农业厅厅长。
“去年河南旱死那么多庄稼,可有的地方8米以下就有水,只要有钱……”
记者采访所涉及的6个农业大省,去年全部遭了灾,江苏大旱,山东大旱,四川大旱,江西上半年涝,下半年旱……30年未遇的大旱,使得河南这个粮棉主产省,6000万亩农作物受灾,4000万亩成灾,1300万亩绝收;四川少栽了200多万亩水稻;安徽则在大旱中减产粮食20多亿公斤,成为全国减产最多的省份之一。
像去年这样大面积受灾的情况并非偶然,自然灾害频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这与我们国土的幅员辽阔、地形、气候的复杂多变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多种因素相关。地处南北交界的河南、安徽等地,冷暖气流交汇,降水极不均衡,黄、淮等大河穿省而过,非旱即涝。河南农业厅厅长常运诚告诉记者,根据资料统计,从1949年到1994年,河南平均每年受灾面积2000万亩,就是丰收之年,也有上千万亩地受灾。历史上,黄河、淮河的多次泛滥,在两岸形成了大面积的风沙地、盐碱地,既怕旱,又怕涝。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就永远也跳不出“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圈子。
当然,并不是一遇旱涝,就必然酿成灾难性后果。同样的灾害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有大有小,造成的结果很不相同。差别就在于各地抗灾能力有强有弱,对农业投入的水平有高有低。常运诚感叹,河南的郸城县60万亩玉米,大部分绝收,可是地下8米就有水呀,如果有钱往下打个20米,有水浇地,损失就不会那么大。江苏省1991年大水,1994年大旱,但粮食产量却稳定保持在300亿公斤以上,江苏农业厅厅长俞敬忠说,这得益于全省灌排条件不断改善,旱涝保收面积逐年增加。江苏能常年坚持不懈抓水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投入有保证。他们走的是社会多方筹资,共建农业的路子。比如,乡镇企业职工每人每月拿10元钱作为建农基金,仅苏锡常地区一年就是4个亿。另外全省有工资收入的人每人每年拿出10元,建立防洪保险基金。这些均已坚持数年,颇见成效。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实力是否雄厚、投入的强度是否足够。
“增加投入,在数字上搞花样容易,真落到实处可就难了”
地处内陆的农业大省四川,不愧为天府之国,它不仅要养活1.2亿人口,每年还要向国家调2000多万头猪、几十万吨好酒、植物油,除了调进一部分饲料粮以外,大部分粮食靠自求平衡,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现在保证人均占有400公斤粮食的难度越来越大。四川省农业厅厅长文正经谈到此面有忧色。他说,从1979年到1993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1300多万亩,人口却增加了1000多万;以前人均耕地接近一亩,现在只有0.85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护耕地资源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俞敬忠认为,江苏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源的制约,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江苏现在的粮食单产水平已经比较高,再爬坡会越上越陡。所以必须着眼于开发,拓展农业生产的空间。
党和国家重视农业,农口的干部自是备受鼓舞,但大家也在担心,各种支农、扶农的政策虽好,是不是都能落到实处呢?他们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安徽省农业厅厅长郑之宽说,国家决定从去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拿出65亿元贴息贷款,支持650个粮棉大县。安徽有48个县名列其中,以一个县平均1000万元贷款计算,4亿多元是一笔很大的投入,下面是很作指望的。结果盼来盼去,这笔钱到位很不理想。
江西农业厅厅长刘初浔说,现在各地有一种带普遍性的看法,觉得钱投到农业上,见效慢,短时间看不出成绩来,少投入点,也饿不死人。所以上面强调增加投入,说得多了,压得狠了,有些部门为了应付就在数字上玩花样,造成虚增的假象。从数字上看投入增加了,实际上下面什么也没得到。
“农业是母亲产业,儿女大了不能不管母亲。”几乎每一种对农业的制约都同时是潜力之所在
尽管谈论农业面临的诸多困难不是个轻松的话题,可说到本世纪末的增产目标、农业发展的前景,这些农业厅长们倒并无畏难之意,而且共同认为,几乎每一种制约因素,都同时是潜力之所在。
灾害频繁的严重后果之一是形成了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江西和安徽的农业厅长说,本省的粮食单产比周围一些较发达的省低,最多能低百把斤,种、肥、田间管理都跟不上,这里面大有潜力可挖。常运诚讲得更具体,河南现有的1亿多亩耕地中,85%是中低产田。从1988年到1993年,通过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等项目,国家、集体和农户共投入20亿元,6年改造了1400万亩,新增18.5亿公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如果投资强度能上去,8000多万亩中低产田都逐步得到改造,该是什么样的前景?只要上面该拿的钱一定拿,地方再困难,配套的钱也会挤出来。
耕地资源越来越少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但各省可以开发的荒地、荒滩也不是个小数。江西有成百上千万亩荒地,江苏有900多万亩滩涂可以开发。山东农业厅厅长杲宪庆说,黄河三角洲地区适宜开发的土地约有700—800万亩,所以人说,不到东营,不知道山东大。现在那里路已基本修好了,电也架上了,就差水利设施,如果一亩投上200—300元,当年就可以拿几百斤粮食。此外,在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上也大有文章可做。杲宪庆举例说,山东有1亿亩耕地,复种指数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100万亩播种面积。从1984年到现在,全省的耕地复种指数提高了16个百分点,等于增加播种面积1600万亩,这对耕地面积的减少是个冲抵的因素。
郑之宽说,从安徽农民买化肥、买种子的劲头看,农民还是有积极性的,主要是国家粮食收购价提高较多。但是今年农业生产资料库存明显不足,特别是化肥,缺口大,且价格居高不下。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是个大事。刘初浔说,江西去年虽然遭灾,但粮、棉、油、生猪、水产品及乡镇企业全面增长,农民收入增加的330元中,50%来自于提价,40%多来自于丰产。两省的农业厅长都希望粮食购销体制能改革得更趋合理,在保证大局的前提下,照顾到粮食主产省地方和农民的利益。
江苏既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俞敬忠认为,目前尚没有粮食方面的后顾之忧,已经成了江苏发展经济的一个优势,因此省里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与增加农业投入结合起来,立足粮食自给有余,略有调出,粮丰民富奔小康。文正经很动感情地说,应该呼吁全社会更加关心农业,大家都是要吃饭的嘛。农业是母亲产业,儿女大了不能不管母亲。别以为把城市建得漂漂亮亮,国家就算现代化了,关键是农村、农民,是中西部地区。他建议把能否增加农业的有效供给,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为官一任的主要政绩之一来考核,并且把是否实实在在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当作重要的衡量尺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