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红豆”看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6
第4版(要闻)
专栏:

  “红豆”看市场
本报记者李德民
“谁拥有市场谁就当老板,谁失去市场谁就得当伙计。”市场,在江苏红豆集团人的心目中是命根子。董事长兼总经理周耀庭说:过去是出了国门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现在一出厂门就是国际市场竞争,因为“皮尔·卡丹”、“花花公子”、“稻草人”已经涌了进来。甚至一出车间门,就是国内市场的竞争。
从眼前看,“红豆”尚无市场之忧。去年销出1400万件系列产品,实现产值4.5亿元。平均10个中国人一件,还有一部分出口日本、欧美。“红豆”已跻身“中国十大名牌服装”行列,衬衫销量居全国第一。可是,回顾发展的历史,展望竞争的趋势,他们断定,我国现有的几十万家服装企业,质量差、效益低的将逐步被淘汰,产品摆在地摊上也没人要。中国服装市场将被几百家、几十家,甚至十几家名牌企业所瓜分。
“红豆”原来也是给人家当伙计的。当年企业是条“小船”,靠的是“小而活”,如今已成为拥有4000多名员工、1.8亿元固定资产的“大船”。大有大的好处,能抗风浪,行江海;大也有大的难处,就是“大而笨”。
为了避免“大而笨”,实现“大而活”,“红豆”实行“小厂大公司”体制。厂要小,由发挥各自优势组合成群体优势;公司大,牌子响,发挥规模优势。实行这种体制,首先是看到国内市场的趋势,随着国人逐步富裕,穿衣也将逐步由蔽体御寒发展到讲究体面,有人还要穿名牌。男女老少,千姿百态,日新月异,厂以小为宜。再看外国,特别是日本,大服装公司周围,往往有几十个、几百个“卫星厂”。现在“红豆”集团下属8个子公司,下面都有几个厂。这些子公司、下属厂都有相当的独立性,生产和经营十分灵活,但又都向集团负责。在外地,还有40家乡镇企业和20家国有企业成了“红豆”的伙计。
如果说,实行“小厂大公司”是为了对外,那么,实行“内部市场制”和“效益承包制”,则是为了加强内部建设。所谓“内部市场制”,简单说就是在本集团内部公司与公司、工厂与工厂、车间与车间之间,建立“买卖关系”,在内部就形成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的态势。比如制衣厂,可以买本公司印染厂的布,也可以买公司外甚至国外的布;作为印染厂,可以把布卖给本公司的制衣厂,也可以卖给公司外甚至外国。门户开放,选择自由,逼着自己提高质量和效益。“红豆”所属的百余家工厂,不存在“吃不饱”的问题,因为可以自由地到社会上“觅食”。
建立“效益承包制”是为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过去,无论是集团的领导,还是采购员、推销员,送往迎来,吃吃喝喝,花掉许多不该花的钱。用他们的话说,效益都被两个烟囱(食堂和香烟)烧掉了,被四个轮子(小汽车)跑掉了。“效益承包制”规定,集团所属公司、工厂支出的差旅费用和实现的利润,按20%的同一比例上缴给集团,余下的由公司、工厂、车间支配。人都不傻,一算帐,飞机、小汽车不随便坐了,星级宾馆不随便住了。制度比人更会管人。这一笔省下来,一年就是几百万!
记者在“红豆”采访,吃8元一份的工作餐。“亲兄弟,明算帐”。记者说,这有点像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味道。他们说,也不全像。“红豆”的要求是:工作效率像日本,产品质量像德国,个人表现像共产党员。这些中国“老乡”,今非昔比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