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农业机械化:从神话到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7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业机械化:从神话到市场
本报记者潘承凡
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旧中国出现了一些规模很小的农机制造企业,并且零星地使用一些进口的农业机械,但由于战乱和经济凋敝,农业机械化还只能是萦绕人们心头的梦想,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实现这一梦想的道路。然而,这条道路也是不平坦的。其发展轨迹大致可分解成以下三个阶段。
1949—1980年:计划经济阶段
这一阶段亦可简称为官办农机阶段。在这一阶段初期,全国土地改革刚结束,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生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提高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于是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就成了老一辈革命家最迫切的愿望。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发表的名著《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强调:“中国只有……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4年后,毛泽东同志将他的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述概括为一句高度浓缩的名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后来,由于政治运动连绵起伏,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和地位被神话般地拔高,由经济问题衍变成政治问题,推行农业机械化自然也采用与之相应的政治运动方式,“以革命化领导机械化。”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最初目的已变得不那么重要,生产力和生产效益让位于政治需要。生产农机亏损,国家补贴;买不起农机,国家补贴;用不起农机,降低柴油价格,仅1966年至1973年,农机产品降价5次,柴油降价3次。交不起农机作业费,就减免,总之,服务方和被服务方都不在乎。
农业机械化为“化”而“化”,脱离农业发展实际需要,不惜血本,盲目推行,孤军深入,农业综合效益并没有像预期那样有所提高。然而正因为有了大量的、不计回报的投入,农业机械化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超前发达的农机科研、生产、推广、销售、维修、培训系统网络。
1981—1994年:计划加市场阶段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机械化孤军深入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经过痛苦的思考和探索,以80年代初期中央批准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为标志,完成了对上一个时期农机化方针政策的扬弃,突破了生产资料不能私有的理论禁区,让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主选择、购买、经营农业机械,开辟了以民办、民营农业机械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机械化新时期。
转变了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思想后,国家对具体的农业机械化政策作了大幅度的改变和调整,取消了许多项财政支持和专项贷款,但仍然有目的地保留了一些计划手段和补贴政策。农机产品的价格,国家仍然没有彻底放开,以前对农机生产厂家政策性亏损所进行的价外补贴、产销倒挂补贴、减免税收和国家调拨平价钢材等政策,依然延续下来。国家虽然数度调整农机产品价格,但农机产品的利税远远低于全国工业平均资金利税,以农机与汽车通用的燃油泵为例,在1987年用于农机的价格是360元,用于汽车的是700元。对于农民使用农机,国家保留了每年按计划供应100万吨平价柴油的优惠政策。1994年市场柴油价格为每吨1400元,平价柴油只有500元,优惠差价非常大。保留这些补贴政策是十分必要的,正是靠这些补贴,刚刚从神话中走出来的农业机械化事业才完成了向最终市场化的平稳顺利过渡。到1993年,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285亿元,是前30年的5倍,这些增加的投资,全是并不富裕的中国农民自己拿出来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创造这些奇迹的全部法宝,仅仅是调整了一下农业机械化政策而已。
在这个阶段,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受购买力的限制和利益引导,农机投资主要集中在价格相对低廉的小型拖拉机上,农用机械总动力大大增加,但大中型农机数量甚至有所下降,农用运输机械相对偏少,农机结构相对失衡。
1995年以后:全面走向市场阶段
更准确地说,这一阶段的分水岭,应是1994年7月国家取消用于农业机械的平价柴油之后,这意味着国家放弃了最后一项调控农机化方向的政策手段。继农民自主经营农业机械后,农机生产和农机化服务也被推向市场,农业机械化将完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从此将完全按照农民的意愿发展。
我们不用担心,农业机械化事业已取得的成绩告诉我们,当千千万万农民为其所拥有的农机如何收回成本、如何实现保值、如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农业机械化事业就获得了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鉴于农机发展结构失衡和农业基础薄弱的特性,政府仍然有必要对农机事业进行政策引导和经济补贴,即使是农机发展早已市场化的西方发达国家,也都是这么做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