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沉底”方知民苦乐——铜川市委书记潘连生访谈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5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沉底”方知民苦乐
——铜川市委书记潘连生访谈录
申咏瑛
我刚上任时,有好多会议要我出席讲话,有大量文件要我批阅,还有许多同志要我接待,而我“逃”了,一头扎到基层细细调查了20多天。
原来我想,铜川是个老煤城,40年来煤炭产量一直居全省第一,要把铜川的事情搞好,就要在煤上大作文章。没想到老百姓不同意我的看法。他们说:“潘书记,我们铜川8年换了5位书记,都在抓煤上硬使劲,可越抓越穷啊!”我心里一震,难道我的想法错了?铜川穷是事实,煤炭行业连续10年亏损额高达4亿多元。矿务局10个人中就有1人待业。
我一边调查一边琢磨,铜川所以穷,是因我们对煤炭城市特有的发展规律认识不深刻,谈煤矿兴盛之事多,而考虑煤矿萎缩、报废时职工和家属的生活问题少。因而,在涉及全市宏观经济决策中,研究未来“因煤而衰”可能出的问题及其对策不够。要使老煤城焕发青春,必须由单一的煤炭生产变为多行业并举。
我们发现矿务局下属几个煤矿的第三产业没有动起来,就在现场办公会上批评矿领导。他们为难地说,不是我们不想搞,而是缺少资金。这反过来使我感到自己“沉”得还不够,这就容易使现场办公流于形式。
为此,我们把提高现场办公的效率,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条件。我和市长刘遵义一起把银行、税务、工商部门的领导干部叫来,当面落实煤矿办三产的贷款、税收营业手续,几个煤矿的三产,很快办起来了。
多年来,我们尝到了“沉底”作风的甜头。各级干部与民同苦同乐,齐心协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市除煤炭采选业继续保持优势外,冶炼、纺织、电器、机械、食品、电力、化工、整修名胜旅游区等各种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老煤城的经济走上了良性循环。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