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中国医生的24小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02
第6版(国际)
专栏:津巴布韦通讯

  中国医生的24小时
本报记者温宪
提要:中国医疗队饮誉非洲。为什么非洲人赞扬中国医生?这篇纪实回答了这一问题。
2月26日,星期天。中国医疗队的医生王茂武、李青峰又该轮值每周一次的24小时昼夜班了。
上午7时59分:黑人司机乔治将中国医生从住地送到了29公里外的奇通圭扎综合医院。这家位于哈拉雷南郊黑人聚居区的医院是个二级医院,规模不小,但医生只有14名,其中临床医生10名,且多为外国医生。这个医院的特点是没有严格分科,人才奇缺要求每个临床医生都是“全能”医生。
李青峰是麻醉医生,一位瘦小但不孱弱的女子。一到医院,她便匆匆赶往诊室接班。王茂武医生走进中国医疗队值班休息室时手里提着一个篮子,篮内装着生玉米、苦瓜、黄瓜、莴笋叶,还有湖南人餐餐难离的红辣椒。自1985年开始,在津巴布韦的5批中国医疗队都来自湖南。篮内的东西除了那根黄瓜外,全是医疗队的自种产品。一进屋,王医生便忙着张罗做饭。
8时35分:急诊室来电话,请王医生前去看病。偌大一个医院今天只有他一个临床医生。值班休息室距急诊室约200米,王大夫换上白衣急急赶去。他在国内是神经外科医生,急诊室内却有着各式各样的病人在等着他:艾滋病、疟疾、肺结核、儿科急症……
9时30分:一连诊治了9个病人后,王医生回到休息室。操手术刀的手重又拿起菜刀。一会儿,李医生、王医生和记者围坐在一盘湖南风味的辣椒炒鸡蛋、一锅小米粥和几张葱花饼前,把早饭和午饭一并打发了。
10时25分至13时:不断打来的电话将中国医生一次次召唤到急诊室和各科病房;从患肺炎的3个月婴儿、不幸遭强奸的3岁女孩到浑身发出恶臭的晚期艾滋病人,一一被值班护士带到医生面前。对中国医生最为了解的就是这些本地护士。记者向一位已在此工作10年的护士询问对中国医生的看法时,她笑着说:“非常好。”
午间,有约40分钟的闲暇,大家谈起了往事:第二批医疗队外科医生戴松成功地完成不完全断手再植及大面积烧伤植皮手术直至现在还被传为佳话;功底深厚的陈剑雄教授曾被聘为津卫生部顾问,津方设立了“中国医疗队陈剑雄奖”,每隔两年向成绩优异的护校毕业生授奖一次。
14时至15时25分:王、李医生进入手术室,一口气做了6个妇科和外科手术。“今天算是少的,最多的时候一下子做了25个。”头上已沁出汗滴的王医生说。手术期间,从传染病房和急诊室又不断打来电话催他前往。
15时30分至18时40分:王医生走马灯般地在传染病房、妇产科、急诊室、儿科和观察室治疗了21名患者,其中在产科做子宫缝合手术1次。这位30岁出头的神经外科医生曾在此被赶鸭子上架似地做过一个子宫全切的妇科大手术,并独立完成了在国内需两三个医生合作的胸骨后甲状腺切除术。“刚开始碰到很多困难,有什么办法?只能尽快适应。”他说。其间,大家忙里偷闲地解决了肚子问题。一盘又是湖南风味的苦瓜辣椒炒肉丝吃得大家咂舌不已。
18时45分至20时10分:李、王医生再次进入手术室,为一位因交通事故手指开放性骨折的小伙子做手术。术后喘息未定,产科又打来电话:必须立即为一位孕妇实施剖腹产。李医生一面利索地做着麻醉准备工作,一面介绍说:“这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最要认真的,要由我来控制病人的呼吸,弄不好病人就有生命危险。”这台剖腹产手术进行了18分钟,一个体重3060克的女婴哇哇问世。“把一个危重病人抢救活了的时候,我还真有股子自豪感。”李医生说。
20时43分至21时19分:又是一轮从急诊室、产科到小儿科的奔忙。“有好几次值班时,我的脚跑得肿了起来,”王医生说,“有时累得要命,刚一坐下,电话又来了,烦得我直想摔电话。”
22时15分直至27日凌晨4时:忙了整整一天的医生们刚刚钻进蚊帐准备睡觉,电话铃又响了起来,如此一连三次。“今天夜里没有大手术,算是轻松的了。”李医生说。就在这算是轻松的一昼夜中,两位中国医生一共诊治了89位各科病人,其中做手术10次。截至1994年11月的一年中,中国医生仅在这家医院外科和妇产科的门诊人次就达13218人。
27日上午8时:两位中国医生查房后,终于松弛了紧绷24小时的神经。明媚的晨光中,黑人司机乔治又驾车来到医院。车上走下接班的医疗队长、妇产科吴医生、放射科周医生和厨师小王,他们又将在这里为救死扶伤度过新的一天。
(本报哈拉雷2月27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