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黄昏不寂寞——浙江青年志愿者“敬老工程”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02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年志愿者行动

  黄昏不寂寞
——浙江青年志愿者“敬老工程”纪实
董碧水
(一)
新年第一天,浙江省杭州市石灰桥新村7幢1单元403室的孤寡老人来向群的家里,笑声歌声响成一片,如办喜事一样热闹,前几天刚刚与老人结为“亲戚”的杭州石灰桥幼儿园的青年志愿者一早就来到来老太家,包饺子,贴对联,祝贺老太太新年快乐。
望着满桌是自己爱吃的菜,看着向自己敬酒的年轻人,来老太脸上挂着笑,眼里闪着泪花,“我活了这么大一把年纪,无儿无女的,想不到如今又有了自己的‘儿子’、‘女儿’。”
“以后有什么事尽管捎话来”,“女儿”告诉她。去年以来,浙江5.6万名孤寡老人都像来向群一样有了自己的“儿子”、“女儿”,使他们在有生之年重新得到了亲人的温馨和关怀。
这些“儿子”、“女儿”的出现,源于去年年初浙江省省长万学远与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王辉忠的一次通话。
1994年1月25日,正在浙江贫困山区文成县视察的万学远省长给王辉忠通了个电话。
电话里,省长告诉王辉忠,在浙南革命老区,许多曾在战争年代做出过无私奉献的老党员、老地下交通员、老游击队员,至今仍默默无闻,且生活贫寒,还有一些特困户、五保户、孤寡老人,穿的、盖的都很薄,吃的也不好,甚至有些人温饱都成问题。省长的声音颇为激动。
他问王辉忠:你们共青团有没有一种形式,把敬老助老的风气在社会上弘扬起来,形成一种制度?
王辉忠回答:我们有。我们正在筹划展开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一定把省长的意见考虑进去。
就是这次通话,拉开了浙江青年志愿者“敬老工程”的序幕。
    (二)
据有关资料,从1987年开始,浙江省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目前全省60岁以上老人已达481万,占全省人口比例的11.8%,在全国省区中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
杭州市老龄委的一次调查表明,全市378位特困老人人均生活费在90元以下。其中上城、下城、西湖三区的178位特困老人中,86人的月生活费开支不足60元。这60元的开支是:籼米10公斤,约21元,煤75公斤,约20.5元,房租、水电费约10元,所剩不足10元,用于购买蔬菜、油、盐等,平均每天开支不到3角。
健康老人如此,那些年迈体弱、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或只能半自理的老人,生活更是艰难。为了节省开支,有的至今不装电灯,也有的一天只吃两餐饭。一些孤寡老人虽有退休工资,但单身独居的生活不仅使他们的生活缺乏照料,更让他们感到生活孤独、精神寂寞。
这些资料、调查揪紧了团省委领导的心。“每个人都会有蓬勃的青春,也会有人生的暮年。老人们为社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位老人都在有生之年享受人间的温暖。”
通话第二天,共青团浙江省委以明传电报形式,下发《关于春节期间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地下交通员、老游击队员、烈军属、特困户并做好综合服务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就近就地,广泛发动,精心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慰问老人和综合服务活动。
时隔不到一个月,团省委又发出一份《关于全省统一在3月6日开展“重晚情·送温暖”活动通知》的加急电报。通知指出,要抓紧做好所在地区孤寡老人、五保户的统计调查和青年志愿者综合包户结对,造册登记等工作。通知强调,活动的重点应放在解决帮助老人的温饱问题上,除上门服务,还要积极开展募捐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团组织可开设服务热线电话,以便更好地为老人服务。
于是,以“重晚情·送温暖”命名的浙江青年志愿者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在各地迅速地开展起来。年轻的志愿者下定决心:不仅要以自己的物质资助使成千上万的老人延年益寿,更要以自己无私的温馨和奉献使老人的生活充满阳光。
短短半年时间,浙江有30万名青年志愿者走近“三老”、孤寡老人、五保户,为老人送去温暖和快乐。
金祥庆是岱山县长涂镇长车农业村的五保老人,长涂中学师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者走进老人的家后,他们帮助老人挑水、送粮、打扫卫生。当发现老人至今装不起电灯,他们便发动全校师生开展“为老人送光明”活动,不仅结束了老人几十年来点煤油灯的历史,还包下了老人的生活照料、老人的电费。
杭州拱墅区22所学校青少年志愿者到全区9所老人公寓、敬老院开展“送春风”活动,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为160多位孤寡老人的生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欢乐。
杭州南星桥螺丝部100号85岁的孤老太太余美英处来的是一群杭州警校的姑娘。老太太生活的地方让人难以下足,布满蜘蛛网的四壁,一顶脏兮兮的蚊帐里是一床看不清本色的破棉被,床边一个破碗里盛着一点咸菜,屋角堆着早该扔进垃圾箱的破罐烂盆,怪怪的气味扑鼻而来。警校的姑娘二话不说,投入“战斗”,扫地、拆洗、清理污物……,此后每周的定期服务,使老人的小屋笑声不断。知情邻居说:“真没想到余老太太到了这个年纪还有这个福份。”
    (三)
去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团浙江省委、浙江日报社、浙江老龄委等共同组织推出了“敬老工程”,通过认亲攀亲,志愿者与社会上那些膝下无子、生活孤苦的孤寡老人结成服务“对子”,以“儿子”、“女儿”的名义走近老人,为他们提供长期的送温暖服务。
杭州董家新村73岁的房彩芝老人,自从18年前女儿去世后,单身独居,生活起居无人照料,心情郁闷。浙江建华集团总经理、省十大明星乡镇企业家许荣根,走进了老人的生活。他每年给老人补贴600元生活费,并承担老人所有的医疗费,还时常去看望老人,这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还让她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认亲第一天,这位儿子就带她到杭州灵隐寺游玩,了却了她18年的心愿。
寡居了十几年的杭州大桥居民舒金花,说起武警大桥中队四班战士就眼含热泪。部队的战士与老人结对后,包下了老人的生活,买吃的、买烧的、洗衣拆被搞卫生,家中的活个个抢着干。生病了,战士们病床前嘘寒问暖,送医送药;腿摔坏了,又背着她求医问药,就是放场电影也从不落下她。“就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也没有这样好哇!”老人哽咽着告诉记者,“我现在人都觉得年轻了几岁。”
确实,“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敬老工程”带给老人的不仅仅是他们生活上的温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了社会的关心,使他们不再有近黄昏的遗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