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喜丰”之喜——记“农膜大王”曹志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02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喜丰”之喜
——记“农膜大王”曹志强
本报记者汪波
吉林省白山市喜丰塑料股份有限公司1000多名职工,一周内两次喜上眉梢。去年9月29日,他们的董事长——曹志强在北京出席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参加了国庆45周年观礼;10月6日,全省劳模表彰大会,曹志强又被评上了特等劳动模范,戴上了大红花。
1981年底,26岁的曹志强被任命为浑江市(现为白山市)第一塑料厂(喜丰公司前身)生产副厂长,此时企业亏损8万多元,产品无销路,工厂长期停产,工人纷纷调转。
必须改变现状。怎么改?为此,曹志强跑遍大江南北,调查研究市场,内引外联,先后与北京化工学院、吉林省塑料研究所等20多家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引进人参专用膜,无滴防老化大棚膜等专利产品。
1982年,一塑厂生产的聚氧乙烯无滴大棚农膜投放市场。但用惯了聚乙烯膜的农民一时转不过弯来,他们对新产品抱着一种怀疑态度。
要转变农民的观念,就必须到他们中间去。于是曹志强一行人来到山东寿光县孙家集镇三元朱村。这是个远近闻名的蔬菜村。曹志强与农民签下合同:不成功包赔一切损失。试验开始了。曹志强一天两趟钻进棚,测温度,查苗情。
终于,第一批蔬菜下架了。产量比聚乙烯农膜高出30%,提前15天上市,收益提高52.3%,一个棚收入1万多元,农民服气了,寿光县委书记也跑来了。市场很快打开了。随之“喜丰”农膜便在全国20多个省的大地上铺开了,农膜产销量一跃居为全国之首。
1988年,出去销售农膜的工人回来向曹志强述说了一条很平常的消息,农民反映2米膜不够宽。推销员说完就走了,但曹志强却敏锐地意识到农膜市场正在发生一场重大的变化,农民为了增加面积和产量,宽幅农膜更适销对路。上4米拉幅农膜已刻不容缓。
但困难接踵而来,国内无生产这种设备的厂家,全套引进需资金2500万元。
曹志强犯愁了,所有的关系都跑了,仍是束手无策。曹志强想到了他的用户——农民。可否先动员他们先垫付一笔钱,待农膜生产出来,优先供应他们?
第二天一早,曹志强就带人钻进了山沟,一家一户地走访起农民。凭着信誉和真诚,感动了农民,他们纷纷相助,款终于凑齐了。1989年9月,4米拉幅无滴农膜投放市场,填补了国内空白,当年实现利税400多万元。
9年中,这位大山里的青年人把一个名不见经传、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拥有1200多名员工的大型塑料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由292.3万元增加到4600万元,年产值由2136万元发展到1.5亿元,年生产各种塑料制品能力2.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农膜生产厂家,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同时创下同类产品质量及科技水平全国第一、效益水平东北三省同行业第一、农膜产销量全国第一的佳绩。同时“喜丰”跻身于全国同行业十强行列。
曹志强成了“农膜大王”。有人以轿车、住房、重金等优厚待遇请他离开大山。他说:“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我要报答,培养我成长的党,我更要回报。我要把‘喜丰’建成大型塑料企业集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