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由大变强——朝阳产业新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03
第2版(经济)
专栏:述评

  由大变强——朝阳产业新课题
本报记者朱剑红
一年一度的行业主管部门工作会议,照例都要报道一下这个行业的成就。
今年全国建材工作会议召开时,国家建材局局长张人为却拜托各位记者:“不要多宣传我们建材的大!”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建材的确大——产量大、企业数量大、从业者队伍大,而且头顶好几个桂冠:水泥产量连续8年世界第一,平板玻璃产量连续3年世界第一,建筑陶瓷和墙地砖的产量也位列世界榜首。1994年水泥产量为4亿吨,平板玻璃产量1.15亿重量箱,卫生陶瓷产量2534.69万件,釉面砖产量1.0632亿平方米。
这个成绩也算拿得出手了。但建材行业的同志却认为,我国的建材工业大而不强,有点像一个“泥足巨人”。
关起门来称“大”固然得意,走出国界看看难免底气不足:我国建材工业的几大产品在国际市场都无足轻重,占不上份额,甚至在亚洲市场也微不足道。我们的水泥产量虽然连年世界第一,但每年还需进口100多万吨;建筑卫生陶瓷每年进大于出;高档装饰材料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建材工业的发展以巨大的能源消耗为代价。建材工业以窑炉生产为主,加上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小企业多,是耗能、占地大户。建材工业每年消耗一次性能源1.4亿吨标煤,再加上电力等二次能源,将近1.7亿吨标煤。除电力外,是工业第一耗能大户。仅烧砖一年就耗能5000多万吨标煤,还每年毁田10多万亩。
建材小企业众多,多生产“秦砖汉瓦”式的传统建材,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所谓“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十之八九是建材乡镇企业。以水泥为例:发达国家的水泥企业生产规模多在百万吨以上,而我国7000多水泥企业中,规模在20万吨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只有260多个,95%以上是技术落后、质量不稳定的小企业,其平均规模不到5万吨。
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建材发展很快,但企业的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差,一遇风吹草动,效益就大打折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建材工业的黄金时代,建材在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今后我国经济的基本发展趋势,以及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的确定,决定了建材这一轮朝阳还将持续火红下去。但这种火红再也不能继续以牺牲环保、牺牲能源为昂贵的代价。
由“大”变“强”,就是我国建材工业对这一挑战的回答。
什么是“强”?张人为局长这样表述:临近和进入21世纪,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要从以产量增长为主转到大力提高集约化生产程度、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质量和配套能力的轨道上来,即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把跨世纪的建材工业逐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原材料工业。
无疑,这一思路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建材业一个战略性时刻的到来,是现代化建材工业的转折点。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前些年建材数量的大发展,为这一调整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持续发展的经济给建材业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市场。从国际环境看,国际产业结构、资本结构的调整,外商看好中国建材工业,都是吸引外资改造老企业、引进新技术的好机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