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02
第9版(理论)
专栏: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华而诚
概要与结论
1.近期发展情况。1994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在1994年上半年下降之后又有回升。然而,1994年头三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1992年低两个百分点,表明整个经济活动的速度放慢了。此外,与1993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4年的经济增长是靠外贸的大幅度增长所支撑的。在食品价格上涨的带动下,1994年第三季度通货膨胀加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30%,主要原因是快速增长的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货币化,对此未能有效地冲销。
——1994年第三季度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与1994年上半年相比有所增长,但并没有迹象表明类似上年的“投资热”会再度出现。基础设施(如电力)投资增加了,而加工工业投资有所减少。
——实际零售额增长速度(代表实际消费增长)在1994年第三季度也有所提高。消费增长8.1%,仍然落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其结果是储蓄率上升。
——1994年头三个季度农村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10%)超过了城市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6.8%),部分原因是贸易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农业。
——出口大幅度增长,而进口有节制地增长,使1994年第三季度出现了22亿美元的外贸顺差。
——由于国外资本流入的大量增加和贸易顺差,使得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在1994年第三季度增加了81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1994年4月4日建立银行间同业外汇市场到1994年9月底不断升值,达1.9%。
——总需求(包括对出口的需求)增长速度的上升带动了1994年第三季度产出增长速度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0%,而工业产出增长18.6%。
——政府预算在1994年第三季度出现赤字,不过,预算赤字仍然未超出1994年3月份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计划的范围。行政支出的大幅度增加和关税及其它税收的征收工作不得力是造成预算压力的主要原因。
——尽管对银行信贷严加控制,货币供应量(M1)增长率在1994年第三季度仍超过了30%。造成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增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快速增长的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货币化,对此未能有效地冲销。而外汇储备的增加是由于国外资本流入的增加(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和代替了紧缺的国内贷款的外债)和贸易顺差造成的。政府(财政赤字)和国家银行(金融赤字)都不是造成货币扩张的主要原因。
——在1994年第二季度通货膨胀有所缓解(平均每月1个百分点)之后,通货膨胀率在1994年第三季度又上升到平均每月3到4个百分点。结果,消费物价指数在1994年9月份上升了27.4%(与去年同期相比),比1994年6月份的通货膨胀率高了5个百分点。第三季度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主要反映了政府为了就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者进行补偿,而于1994年6月11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40%所造成的短期影响。
——虽然货币过度扩张引起的总需求(往往是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过大通常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但1994年的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改革引起”的。除上述粮食相对价格大幅度的调整外,1994年1月份开始实行的汇率并轨和公务员制度改革(1993年10月开始实行)以及水电费、服务费和房租调整都对通货膨胀有影响。
——1994年9月6日,国务院公布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十条措施,这些措施着眼于提高农业产量,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加强政府在管理和监测物价方面的作用。政府宣布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1994年最后几个月和1995年的首要任务。
2.政策建议。外贸领域的强劲势头表明,与1992年—1993年的情况不同的是,国内需求过大的压力目前已不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中央银行的货币帐户也表明造成近几个月高货币增长率的主要原因不再是中央银行直接或间接地对国有部门(政府和国有企业)综合财政赤字的融资。更确切地说,国外资本流入和贸易顺差成了造成货币增长和迫使汇率升值及通货膨胀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这种特殊的宏观经济情况要求做出以下考虑:
——鉴于中国目前充裕的外汇储备,减少中外合资企业、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外汇市场的限制。这样做除了能减少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的压力外还有利于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促进国有企业改造。
——还有必要尽快地进一步统一外汇市场:所有的调剂市场都应该和银行同业间的外汇市场完全统一起来,并逐步取消。对最近建立的银行同业间的外汇市场应该进一步发展。
——需要改进对流入和流出中国的短期资本的管理。因为在国内货币政策手段(特别是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和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发育起来的情况下,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动会造成汇率的不稳定。也有必要密切监测国内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国外贷款,因为有部分的资本流入是反映了在国内的企业利用外债来代替向国内筹款。
——在目前似乎没有迫切需要进一步调整国家银行系统的储蓄利率。但是官方贷款利率过低,远远低于通货膨胀,从而造成了扭曲并为腐败和寻租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上调贷款利率必然会给亏损的国有企业造成流动资金紧张,但从经济整体来说肯定是有利的。
——由于造成目前通货膨胀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粮食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因此提高农业批发贸易和进口的效率和反应能力是重要的。
——对工资的增长情况应该进行非常认真的监测,尤其是对承受着工资增长远远超过生产率提高的巨大压力的国有企业。中国应该小心避免落入一个工资——物价的恶性循环。
——头三季度国有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有明显回落,但仍不能放松对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的监测。
宏观经济发展
国内需求。1994年第三季度总需求(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高于1994年上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名义上大幅度增加,增幅达到51.8%。由于没有扣除投资货物价格变动因素的适当指数,妨碍了我们估计实际投资增长幅度是否确如名义投资增幅所揭示的那么大。不过,根据钢材消耗和机械工业产出的缓慢增长(1994年不到10%)以及建筑材料(如水泥)的相对大量积压来判断,似乎1994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比1993年要低得多。固定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虽然在第三季度出现有限的上升,但看起来可能会稳定在30%左右或略高些。令人欣慰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增加了。
实际零售额增长(代表消费增长)在1994年第三季度也出现大幅回升(实际达到8.1%),但仍然落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因此,储蓄率上升,同时也从1994年贸易差额的增加上反映出来(见下文)。
1994年头三个季度城市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6.8%,农村实际收入增幅较大,达到10.0%。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相对收入的改善扭转了以往的趋势,最近的食品价格上涨促成了这种结果的出现。
外贸和资本流入。出口大幅度增长,而进口有节制地增长,形成了1994年第三季度22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海关统计)。结果,1994年头三个季度的贸易差额出现13.8亿美元的顺差,表明贸易差额比1993年出现12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时累计增加133.8亿美元。按美元现价计算1994年头三个季度的出口额增长29.7%,进口额增长15.2%。
外商直接投资总额(FDI)在1994年第三季度增加65亿美元,1994年头三个季度累计增加270亿美元。据报告,因为国外的低利率和汇率升值,其他资本流入(如国内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外债)也增加了。据认为,近来流入的一些私人短期资本主要是投机性的。
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在1994年第三季度猛增了81亿美元,中央银行储备在1994年前9个月累计增加了188亿美元,与1993年12月份的水平(211亿美元)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贸易顺差和大量的私人资本流入是造成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原因。
自1994年4月4日中国首家银行间同业外汇市场在上海开业到1994年9月底,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了1.9%(从8.6967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上升到8.5300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在此期间,外汇市场的特点一直是供过于求。如果不是中央银行进行了干预,外汇汇率的升值幅度还会更大。
产出。与第二季度10.4%和第一季度12.4%的增长速度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在1994年第三季度增长11%,反映了总需求增长的加快。1994年第三季度工业产出(增值)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与第二季度的16.6%相比,增幅达到18.1%。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工业产出依然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工业物资和原材料大量积压,反映出企业间互相拖欠的情况增加,这个问题在1994年第三季度仍然存在,但由于政府做出的对亏损国有企业实行限产压库的决定和总需求增长的加快,其严重程度比以前有所缓解。到1994年9月底,亏损国有企业的比例与1994年第一季度末相比下降了4.2%。但国有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和要求政府减税收以减轻其负担的呼声仍然很高。
财政状况。1994年前9个月的财政收支状况由1994年上半年略有盈余转为104亿元的赤字。财政赤字的产生是由于与18.5%的比较缓慢的收入增长相比政府支出增幅较大,达到25.3%。在支出方面,政府行政开支(主要是工资)增长了31%,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在收入方面,增值税在1994年前9个月以33.7%的健康速度增加。然而,由于征收的消费税减少,而且尽管1994年1月份人民币贬值50%但关税却增加甚少(7.4%),降低了政府收入的增长速度。妨碍财政收入增长的另一个因素是拖欠税收部门的税款。
货币状况。最近中央银行首次开始定期公布中国的季度货币统计数字。货币统计数字表明1994年第三季度末货币供应量(M1)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2.5%,上两个季度每个季度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年增长率)都超过了30%(注1)。1994年上半年平缓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趋势看来出现了逆转。
《货币概览》表明造成货币供应量(M1)扩张的主要原因是银行领域(主要是中央银行)积累的国外资产净额。另一方面,引起货币扩张的两个传统因素:政府赤字和银行系统的信贷扩张超过存款的增加(所谓“金融赤字”)都不是造成货币扩张的重要原因。例如,在1994年第三季度,国外资产净额与1994年二季度相比增长了69.2%(年增长率),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26.8%,而银行信贷净额(银行信贷扣除准货币和其它债务的净额)比第二季度仅增长了8.2%,政府信贷净额只增长了6.3%。
因此,国外资产净额在货币性债务(M1)中所占的比重从1993年年底的7.0%迅速上升到1994年9月底的20.8%,而银行信贷净额所占的比重大幅度降低,从91.5%下降到68.2%,政府信贷净额所占的比重在同期内保持稳定。
银行信贷净额比重持续下降是由于准货币的大量增加和银行贷款的增长平缓的结果。1994年9月底准货币(定期和储蓄存款)比上年同期增长41.0%(实际增长为10.2%)。储蓄率上升,储蓄存款利率指数化,其它金融和实际投资的吸引力减少,这些看起来都是造成准货币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1994年头三个季度银行贷款有节制地增长,是反映了国家信贷计划的作用和国家银行在提供银行贷款方面采取的谨慎态度。虽然货币当局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短缺在1994年第二季度放松了信贷政策,但放松信贷是根据每次的具体情况而定的。以往作为造成基础货币扩张主要原因的中央银行给国家银行的信贷净额在1994年头三个季度非但未增加,反而减少了83亿元。由于定期和储蓄存款的大量增加和对贷款采取的谨慎态度,银行保持着超额准备金的高比率,1994年9月底平均达到10%左右(远远超出了中央银行规定的5%—7%的范围)。
政府赤字在刺激货币增长方面的影响减少,这是政府决定不从中央银行借款来弥补赤字所带来的成果。
《货币概览》里国外资产净额的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央银行为保持稳定的名义汇率而购买多余的外汇供应所造成的,这是自1994年1月份以来造成基础货币扩张的主要原因。
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过于求反过来又是由若干个因素引起的。首先是贸易差额的改善和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第二,汇率不断升值和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导致了外资的流入,不过要了解此类流入资本的确切数额是困难的。第三,1994年初开始实行的外汇改革引起国外资产净额的一次性增加。这是因为在新的外汇体制下,不再允许国内企业开设外汇帐户,除某些非贸易项目外,所有的外汇收入都必须交给指定的外汇银行。此外,一些外贸公司(FTC)预计到1994年1月份会出现贬值,因此推迟到1994年1月份才售出外汇以求从比较有利的汇率中获利,这样就把国外资产净额的增长从1993年人为地转移到了1994年。
货币当局企图通过在银行存放特殊存款和鼓励专业银行偿还中央银行贷款,以此来冲销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增长对货币增加的影响,这种努力是正确的,但是只取得了局部的成功。
通货膨胀。由于食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率在1994年3月—1994年7月期间每月平均仅上升1个百分点之后,在1994年第三季度以每月3—4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结果使通货膨胀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与去年同期相比,1994年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和零售物价指数分别上升27.4%和24.6%。1994年9月6日,国务院公布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十条措施。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农业产量,控制固定投资,加强政府在管理和控制物价走势方面的作用。政府还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1994年和1995年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1994年第三季度食品价格上涨是由于政府于1994年6月11日提高粮食平均收购价格40%而引起的。粮价6月份比5月份上涨了10%。1994年8月份零售物价指数中的食品部分比上月上升6.5%,1994年9月份又上升6.3%。而零售物价总指数分别上升3.0%和2.0%。这意味着实际上1994年8、9月份几乎所有的涨价都是由食品涨价引起的。恶劣的气候对于蔬菜价格高涨(与上月相比,1994年8月份上涨17%,1994年9月份上涨19%)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另外,粮食流通/销售系统的低效率可能在食品价格上涨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在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之前,即1994年5月份食品零售价格已经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0%。这是1993年11月—1994年2月期间粮价平均每月上涨35%—40%的结果。1993年年底粮食价格的上涨的短期因素是市场预期1994年政府会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导致缺粮省提前到产粮省搜购粮食(主要是大米)。其基本因素则有两方面:第一,1990年以来生产大米的南方各省连续三年大米减产;第二,1992年—1993年的经济过热使农业生产资源流向工业和第三产业以及土地投机,并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压力。此外,1992年—1993年多数城市大幅度放开粮食销售价格,加之在国家传统的流通渠道以外粮食贸易的同步发展使得粮价能够反映市场供需行情。因此,政府调整粮食收购价格代表了对1988年以来农业贸易条件逐渐恶化损害了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所做出的必要反应。
除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外,政府在同年还改革了原油、煤炭、化肥和棉花的定价(注2)。地方政府还提高了水电费和服务费。同时,国家加强了对粮食、棉花、化肥和石油制品的批发市场/流通系统的控制。特别是棉花出现严重短缺,流通环节普遍受到欺骗行为的困扰。政府也加强了对市场价格的监测。然而,除粮食收购价格的调整外,多数调价措施似乎都没有对物价总水平产生大的影响,原因是调价幅度小(如煤炭),或者是供应充足(如石油产品)。
注释:
(1)在没有另外注明的情况下,本文中货币供应量的定义为M1。对中国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M1是一个比M2更有意义的指标。
(2)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分别平均提高52%和114%;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提高14%和38%;棉花价格平均提高59%。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