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春到大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04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春到大坞
本报记者郭伟成
二月里的风,悄悄吹绿了大坞平原。淅淅沥沥,下过了第一场雨。春姑娘,就这么迈着湿漉漉的步子,来到了微山湖畔,来到了大坞。
大坞镇里的那个水塘,叫做姬家坑。几度春风吹又绿,塘里还留着残冬的痕迹。塘边的柳树却已爆出了鹅黄的、绿绿的嫩芽,令人想起“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我在塘边留连,沿着大坞的小路、大道,走着,徘徊着,追寻故乡那魂牵梦萦的根。在路边一栋青砖瓦房前,我推开了虚掩的门,找到了年已七旬有九的姬老汉。他放下手中的碗筷,拉着我的手,走到那已经洋溢着春意的姬家坑,指点着淹没在高大树木与房屋中的那座矮房说:“你瞧,40多年前,那是俺凫山县委。当年,政委(县委书记)领着俺们搞土改,干社会主义。俺带着4户人家办起了第一个互助组,又领着7户人家办起了第一个合作社。这凫山县的社会主义门槛,是俺跟着老政委踩出来的。”老人眼里闪动着激动的泪花,我握着他那长满老茧,坚硬得铁铸一般的手,心头涌动着一股热流。老人告诉我,改革开放以来,农家的日子改善了,集体经济壮大了。现在,村里办起了小工业,用集体的拖拉机耕地不要钱,孩子上学不要钱,买了课本就中。村里还办了卫生室,小毛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那不,老县委的院子如今是滕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了。
循着老人的指点,我走进医院,过了内科儿科病区,妇产科病区。在后院,有一座灰色的骑尖瓦房。这就是当年的老县委所在地。如今,在那旁边盖起了新的门诊部和病房,各科齐全,拥有100多张病床,不但可以治疗常见病,还可以治疗许多疑难病症。乡政府的同志说:大坞全乡都实现了合作医疗,每个村都建起了医务室。全乡28个村,有22个村办起了小工厂,有纸箱厂、水泥厂、砖窑厂。乡里的建筑队南下徐州,北上济南,承包建筑工程。如今,大多数村都有了拖拉机、播种机。有7个村置上了75马力的链轨式拖拉机,耕地、播种、收割都实现了机械化,农民耕地不花钱。大坞自然条件好,一年两季庄稼,秋种小麦,夏种玉米,两季收成亩产750公斤粮食,农民人均年收入1300元。过去,农民住草房,80年代农民盖的是骑尖房,现在盖起了平顶的预制件房;房顶上晒粮食。大坞已经没有贫困户。农家的适龄儿童都上了学,全乡办起了17所小学,3所中学。在校中学生就有3000多。去年,全乡集资120万元,教育投资占去70多万元。老乡长说:“办了教育,俺大坞才有前途。”
走出大坞镇,满目新绿。整齐的塑料棚里,培育着菜秧苗,涌动着的生机,似乎要破门而出。春风也吹皱了微山湖水。陪我参观的丰安说:“等到秋天,微山湖的万亩荷花盛开了,驾一叶小舟,到湖里采莲藕,尝尝渔民做的莲籽炖鲜鱼,那才叫美呢。”
临别,我记下了农家门上的春联,带走了农家的心愿:
“野冻随风解,
春田带雨耕。”
“金鸡一唱千门晓,
绿柳千条四海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