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咬定教育不放松——上海教育电视台掠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0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咬定教育不放松
——上海教育电视台掠影
本报记者萧关根
一年前,上海教育新闻界同行中,增加了一批手持绿叶标志话筒的电视记者;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了飘着一片绿叶的26频道。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绿叶台”。
最近,记者访问了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张德明欣喜地说,“绿叶台”已在上海各阶层观众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绿叶台”为什么受到观众的欢迎?用一位中学校长的话来说,是“绿叶”对教育的专注,使我与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姓“教”不动摇
开播之初,曾经发生过“教育电视台姓什么”的争论。有的人认为,只办教育节目局限性大,没有干头。电视台领导明确提出,教育电视台应该姓“教”,只有姓“教”,才有优势,才有存在的必要。不久,有家音像传播公司提出要买断教育台一个半小时的时段,播放由他们制作的娱乐节目,并答应支付给教育台一笔可观的播出费。台领导谢绝了这个要求。
教育台1994年2月27日开播后,4月份起就推出了两档深受观众欢迎的栏目:“ETV家庭教师”和“招生快讯”。
三期“ETV家庭教师”共邀请到42位高水平的优秀教师。他们是全市200万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们慕名已久但又不敢奢望的名牌教师。他们笑容可掬地走上荧屏,使孩子和大人们都感到是送来了“及时雨”和“金钥匙”。与这个栏目配套的家庭教师丛书和录像带为教育台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招生快讯”在去年4月至8月高考期间办了55期,每期设有招生动态、政策解答、学校介绍等内容。这样的栏目在上海新闻媒介中是第一次出现,受到了教育部门与考生的好评。
    教育节目艺术化
上海教育电视台“栖身”于上海电视大学的大楼内。在每天15小时的播出节目中,教学节目占有相当的分量。教育台的编导们一扫过去教育片的做法,对教育片从布景、灯光、服饰、字幕、特技、片头等方面进行艺术化包装,增强了教育片的可视性、生动性和情趣性,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不少音像出版单位和高校前来预订录像版权,几十个综合电视台和区域教育台纷纷购买播映权。《情艺两代》和《珍惜生命》两部教育片还荣获全国纪录短片优胜奖。
对于艺术类节目,教育台的编导们又进行教育包装,使节目的思想性更加突出、明显。他们把教育化处理的办法归纳为“戴帽”、“穿靴”、“扎腰带”三部曲。
“戴帽”,就是在放映前请专家、学者作简要的介绍和说明。开播半年中,他们共请了50多位教师、专家、演员为160多部国产影片作专题讲座,突出了影片的学术性和教育性。
在影片播映完以后,组织大、中学生与社会名人和剧中人的原型人物一起座谈,加深对影片的理解,这叫做“穿靴”。
“扎腰带”,就是在一些爱国主义影片、莎士比亚经典影片汇映时,在每部作品的中间插入必要的评说,深入浅出,边看边议。最后编成一部“艺术教学系库”。
两种不同的包装,都是为了强调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台的特性所在。
    “绿叶”为人师表
教育电视台的80名工作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在机制改革方面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他们以绿叶为标志,学习绿叶的品格,决心要为新闻界带来一股清新、高雅的风气。
报道部副主任唐洪平为大家起草了一封题为《不要“红包”要“点子”》的公开信,要每位记者带在身边,遇到有人送“信封”时就将公开信一起退给对方。公开信说:为恪守新闻采访的职业道德,本台记者外出采访一律谢绝“红包”,请您予以理解、支持和监督。
上海教育电视台开播一周年的纪念活动更是别具一格。2月25日晚上,教育台向西藏、新疆、宁夏、内蒙古、云南5个边远省区赠送了价值近20万元的优秀教育录像带185盘。以此来庆祝自己的生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