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审美的雅与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07
第10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审美的雅与俗
  袁济喜
古人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这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和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多采,美学从80年代的“理论热”逐步转向世俗化,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及娱乐相联系。与此同时,如何从品位上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从整体上处理好高雅艺术与通俗文艺的关系,这又是我们今天建立健康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体系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从人类审美文化发展的历程来看,审美文化的世俗化往往与人们冲破旧的社会秩序与观念相呼应。西方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审美从宗教天国转入对世俗的关注;中国魏晋时期建安文学的兴起,也与突破两汉儒学观念,弘扬个体情志的思潮相一致。这种世俗化的进程,同时也是重新寻找人生价值,确定新的审美文化走向的过程,所以魏晋时期的文学被称作“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继往开来,衣被后世。但这种世俗化如果失去了健康的思想内容指导,很容易导向感官文化。例如从南朝开始,士族文人日趋腐化,文风淫靡,发展到齐梁时期便形成了为后人诟病的宫体诗。当前我国审美文化的嬗变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以审美和文艺的世俗化来否弃人生意义,宣扬及时行乐。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何不游戏人生,管它岁岁年年”这类即使在封建社会中也为有志之士所不齿的观念,竟堂而皇之、不厌其烦地被反复吟唱;一些走红的通俗小说以调侃人生、戏弄人生为时尚,加之媒体的推波助澜,对许多涉世未深的青年人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造成这种审美文化错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传统的审美文化在价值观念、传播方式受到来自西方和港台通俗商业文化的剧烈冲击,出现了某些“真空”地带时,我们的理论研究多少显得有点束手无策,这就给一些地摊文化商人以可乘之机。然而,从历史上看,文化的建设与忧患意识息息相关。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文明起源于挑战。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可以说是来自当前面临的挑战。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鼎盛时期为魏晋六朝,当时的理论家们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了不懈的努力。陆机《文赋》首次系统论述了文艺创作心理,自述要“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刘勰《文心雕龙》鉴于当时文论“各照隅隙,鲜观衢路”的状况,提出“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他们对审美文化出现的新问题作出了富有成效的理论创见,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美学的发展路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来的唐宋诗文革新运动都是属于这种文化重构工作。面对中国目前审美文化世俗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们的理论建设工作应该具有这种弘道扬义、接受挑战的胆魄与责任感,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外来理论的诠释与介绍上。在审美文化世俗化过程中出现的另一个误区就是把世俗与庸俗混同起来。审美文化的大众化与世俗化是当前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趋向,但它并不意味着品位的下降,相反,它更需要雅俗交融,用高雅艺术中的品位去充实通俗文艺。雅文写俗事,可以说是中国宋元以来审美文化发展的一个特点。当时的通俗文艺虽然盛行于茶楼酒肆、坊间闾巷之中,但它的作者却不乏文化高手,元代著名杂剧和明清小说的“四大名著”均为一流文人所作即是明证。李贽、徐渭、毛宗岗和金圣叹等著名文人还对通俗文艺的理论建树作出了贡献。宋元以来的小说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均是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文人作品,而那些俗劣的作品终被历史所淘汰。近年来,虽然有些出版商掀起一股“明清艳情小说热”,将这些小说重新包装一番面市,但终难再成气候,原因是这些小说大多格调不高。因此,在审美世俗化中庸俗与媚俗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倾向。
在审美世俗化中,艺术家的良知和人格尤为显得重要,作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命题并没有过时。遗憾的是许多艺术家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立场,随波逐流,媚俗竞利,当前文艺界格调不高的作品大抵同这种创作态度有关。艺术家真实地看取人生,描写人生,在当前仍然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课题。最近的一次电视剧研讨会上,许多人痛感矫情趋时的东西太多,真正富有个性,真实抒写社会人生的作品太少。如何在审美文化的世俗化中不流失自我,在机械复制的大众艺术扭转中保持自己的个性,这是当前文艺面临的严峻问题,它需要我们作出认真的回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