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与风相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07
第12版(副刊)
专栏:茶楼

  与风相识
  江离
风似乎极易理解:始于空气的流动,司空见惯。然而,中国文化的流长却使得风的色彩扑朔迷离了。
当四月之风柔柔地撩拂面颊时,这是春风,又叫清明风;当八月之风染黄了秋禾,这是秋风,又称裂叶风。而西风飒然而至,按照中国易经的理论所示,西方之卦为兑,兑卦象征的人伦是少女,故西风又叫少女风。宋人王之道有诗:宦情薄似贤人酒,诗思清于少女风(《秋兴八首追和杜老诗》)。湿漉漉的东北风携着浓的雨意,合东北之卦,又称少男风。
无风的自然界仿佛失去了呼吸吐纳,失去了动态之美。一芥小草即便阳光浴之,也不怎样的妩媚。然而,一旦风动,那情形便不同了,所谓“光风转蕙泛崇兰”,显出绰约来。白雪轻轻地飘洒,是一种静谧。然而,有风行之,“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宋·黄庭坚《咏雪奉呈广平公诗》),景致非凡了。小河流水,悠悠吟唱。风使它别开生面:“嵩峰云霞锦绮卷,伊水细浪鳞甲生”(白居易《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百三十八字》)。
有的时候,风简直与人情感互通:“大风起兮云飞扬”(《史记·高祖本纪》)。其威猛足以令日月为之敛容。“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燕策》),风为壮士长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风有田园老翁般的祥和安静……
不过,风还有它的另一面。
按照中国医学的传统理论,在正常情况下,风是自然界六气之一,亦即风、寒、暑、湿、燥、火。在异常的情况下,又是一种致病的因素。
风的人格化常常含义隽永:“松柏有霜操,风泉无俗声”(唐·孟郊《山中送从叔简》),风有了贤士君子的品位。楚国人宋玉写过一篇有名的《风赋》,那种“风”味真是铺张扬厉得可以了。在宋玉笔下,风是有性别的,所谓“雄风”、“雌风”。岂但如此,雄风又是“大王之风”,雌风则是“庶人之风”。他赋予了风阶级性。“风起于青萍之末”,此为宋玉的惊人之笔,常让人浮想联翩。于是,又有了世风、民风、乡风、边风……
一部《诗经·国风》,采十五国风,凡一百六十篇。风在这里代表了民间之音,而和“雅”、“颂”中的贵族之音庙堂之音相区别。
进而,自然之风又演绎为社会之风,成为治世之良鉴。社会之风具有自然之风的某些特点。自然之风在海洋大漠,在山岳峰峦,在婀娜柳浪和澎湃松涛之间。社会之风则在闹市高楼、灯红酒绿,在民间市井、街谈巷议,在邻闾乡曲人居之处。譬如某种时尚,某种审美观,某种价值取向,甚至某种生活方式某种服饰,流传开来,蔚成风气。有一首汉代民谣,写模而仿之成风,让人忍俊不禁:“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疋帛”(《乐府诗集·城中谣》)。画眉之广,宽达半额。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对社会风气的导向是很有力量的。
社会之风当然有有益之风,也有有害之风。唯愿是好风,便风催李桃,万紫千红,满园春色。倘若是其它什么风,诸如骄奢之风、贿赂之风,以及种种不良之风,轻者,人为之濡染;重者,风行云卷,推波助澜,也足以毁田坏舍,殃及社会……
与风相识,不无裨益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