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农业:事关全局当居首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08
第2版(两会专页)
专栏:两会聚焦

  农业:事关全局当居首位
江苏代表谈经济发达之本:农业发达
记者毕全忠从江苏团报道: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给予的高度重视,在江苏代表团中引起热烈的反响。很多代表说,经济发达首先要农业发达。
省委书记陈焕友代表说,江苏国民生产总值在1993年提前7年实现第二个翻番的基础上,1994年达到40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近几年尽管遇到特大自然灾害,农业仍稳定发展,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800元。今天江苏既是工业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多年来江苏经济发展较快较稳健,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农业基础比较厚实,工农业发展比较协调。抓住了这点,就把握了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仍然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方针,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没有粮丰,何谈民富!像江苏这样的沿海大省,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向国家要粮、棉、肉,势必波及市场,影响全国。事实证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农业并非必然萎缩,粮食生产并非必然下降。农业完全可以成为发达地区的发达产业。”
省财政厅厅长施学道代表说,在计划安排和资金投放上,要切实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在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的同时,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近几年,江苏在这方面建立了“三金一费”制度,形成全社会共建农业的投入机制。乡镇企业按每个职工每年提取120元,设立“建农基金”,仅苏锡常地区每年就是4亿元左右;在城乡干部职工中筹集“防洪保安基金”,每年4亿多元;从土地出让费中提取“农业重点工程建设基金”,每年约5000万元;从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经营中提取“农业技术改进费”。江苏乡镇企业“反哺”农业,为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很大作用。
苏北作为粮棉主产区,对全省作出重要贡献,但经济效益偏低,有的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鸿鸣、盐城市副市长袁世珠、淮阴市长赵少麟等代表说,要按照“大农业”的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在充分发挥苏北粮棉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苏北的多种经营正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发展区域化、专业化、基地化生产,明显地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实力。去年,苏北农民增收部分一半以上来自多种经营。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粮、棉等种植业的发展。
江苏人多地少,人口密度为全国最高,是典型的资源制约型农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锡军、南京农业大学校长盖钧镒、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傅寿仲等代表说,现在江苏省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45%。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优化配置有限的资源,有效地协调一二三产业的发展。90年代以来,全省依靠科技进步,使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去年全省水稻单产均突破千斤,成为南方第一个“水稻千斤省”。
  山东代表提出农业新目标:由大变强
记者张平力从山东团报道: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代表说:“过去我们自己常说山东是个农业大省,这确是实情。但是‘大’不等于‘强’,拿山东农业对全省、全国经济发展能起多大支撑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农业的弱质地位问题同样比较突出。所以山东为解决农业问题提出一个新目标:由大变强!”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振代表说:“党中央提出‘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这是在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摆正农业地位的一大突破。农业强不强,就看它在市场经济中有没有竞争能力。李鹏总理的报告提出从10个方面加强农业的措施,就包含一个‘强农’的思想。我们山东农业要由大变强,符合这个思想。”
加强农业的话题有方方面面。育种专家李登海代表和农业栽培专家余松烈代表就育种及其推广问题谈的看法,在这次会上引起代表们的重视。“种子”问题能排上什么位置?滕州市委书记彭湃代表说,按今天中央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的精神看,凡是关系到农业的问题都不小。从看似“小”的地方入手,可能是解决大问题的最佳切入点。李登海、余松烈代表都讲到:在农业中,种子、肥料、土地、水利是基础中的基础。中国粮食要在本世纪末达到5000亿公斤,任务艰巨。增产粮食两条路: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然而前者很难,后者却大有可为,其中育种成果及其推广尤不可忽略。十几年前,凭着党的政策好,山东农民靠“鲁棉一号”、“鲁棉二号”发过“棉花财”;这十几年来,山东自己培育成功的几个玉米、小麦新品种也给山东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上新台阶增了后劲。在育种及其推广上的投入是有高回报的,据我省和国家科研部门的有关统计,这类投入的预期纯收益率在30%、70%甚至100%不等。山东农业要由大变强,把更多投入放在育种科研及其成果推广上,是一条可供选择的路。李振代表说:“这就是把‘小’的变‘大’,促进‘大’的变‘强’!”
  上海代表谈都市与郊区关系:唇齿相依
记者李勤从上海团报道:“上海有400万企事业职工,如果每人上班因抱怨‘菜贵’耽误5分钟,就要损失产值几百万元。”上海市农委主任张燕代表用这个形象的“小算盘”破了题。
上海市有1300万人口,农用耕地只有450万亩。既要保证农村人口口粮,又要解决城市人口副食品的正常供应,上海市是如何挑好这副不轻的担子的?
“靠农业投入的保证和优惠政策的配套”,张燕介绍说,除财政补贴外,1987年上海提出了“菜篮子工程大家建”,所有企业每人每月拿出5块钱,这样一年可筹集两亿资金用于“菜篮子”,今年已是第8年了。对占用农用耕地的,收取菜田建设基金。郊区农业还积极吸引外资,凡外资到上海投资农业的,不收土地批租费。政府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利用,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在这个基金支持下,科研人员培育出了抗病毒的青菜新品种“矮抗青”,市场占有量达到了70%;开发了低盐度大面积饲养对虾,亩产千斤的淡水养鱼法等,在农村广为推广。为防菜贱伤农,上海还设立了“生产风险基金”,补贴农民因自然灾害及气候原因造成的损失,据张燕代表介绍,几年来已拿出了400多万元。对农产品的收购,绝对不打白条,农民卖出生猪、牛奶都能拿到现款。菜市场专门给农民设立摊位,农民进城卖菜,凭发给的印有照片的卡,不收管理费。如此种种,保证了农民的利益,激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稳定了,城市才能稳定。大城市和郊区唇齿相依,城市的发展也将带动郊区的进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